我非常感谢互联网给了我良好的机遇,因为我比很多专家早十多年想到“+互联网”。
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很多人没有弄清楚,但我却在10年前就搞清楚了。
如果说十年前我就在讲“+互联网”,可能很多人不相信我有这样的前瞻性,但我的的确确就是这样做的,否则也就不会有我这个城市与地产专家了。从高层政策制订者层面谈互联网+并没有错,那是战略层面的说法,就互联网产业而言,是正确的。也有人认为互联网+是格局。但是,在具体应用中,我们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如果十年前我就做互联网+,怎样做?我又不是互联网行业的人,所以要因人而异。
说起我的“品牌之路”、“权威之路”,其实比较简单。十几年前,我个人认为,我比现在的自己有能力,那时我是建设集团公司的总裁兼总设计师,业务、企业管理、营销、商业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我都能胜任。但那时没有多少人知道我,更不要谈社会知名度了,而且一些人会有意避开我。当时的我就是俗话说的“消失的经理人”。我知识丰富,能力突出,但却不为公众所知、所识、所用,对我来说,这是很大的遗憾!当时,我的很多业绩被他人默默地剥夺了,我成了为别人作嫁衣的人。我该怎么办呢?我没有公共资源可以利用,只能靠自己日积月累的丰富经验及独创的一些法则,也就是自己的真才实学。可是,我应该如何让人们见识到我的真才实学呢?十几年前,主流媒体是不会挖掘我的,那么想实现突围,就只有通过互联网了。所以,十年前,我制订了计划——“戴欣明+互联网”,我通过互联网把我知道的东西(七个领域的实战经验与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发布出去。后来人们通过互联网认识了我,也承认了我。
对“+互联网”的思考使我成为公众人物,如果当时我运用互联网+,估计只会徒增一段悲伤的故事。互联网+不是谁都可以玩的,要冷静地审视自身的情况,然后再确定是做互联网+,还是做“+互联网”。2009年,我的一个朋友集了一些钱(约100万元),要将培训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也就是现在的互联网+。因为这位朋友想利用互联网做类似优步这样的培训系统,这是我给他的解释,但不全是。他希望培训师在他的网站注册,有客户找来,他再收取介绍费。我提醒他,培训市场不是机构品牌,就是个人品牌,没有品牌的只能依附于机构,但不是一个网站。他咨询我的意见,我说不行,方向错误。他既不懂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应用,也不会发帖,更没有培训体系,完全是想当然的做法嘛。结果可想而知,钱花了,什么也没干成。一年后,这位朋友又重新找工作,上班去了。
现在我们来说说“大数据”,我同意王石的观点。2015年7月12日,第三届外滩国际金融峰会在上海召开,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出席并发表演说。谈到互联网时,王石说:“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在说互联网+、‘互联网+1’、‘互联网+2’、‘互联网+3’及‘云计算’、‘大数据’。我曾在万科集团的例会上,非常明确地要求员工不要在我面前将“大数据”三个字。作为传统行业,在我们的数据还不全的时候,我们谈什么大数?”
当然,王石也认为:“传统企业要和互联网结合,否则将会被同行淘汰。”
王石说:“互联网时代和万科没关系?我说当然有关系,你们不是在谈互联网+吗?我说我们来谈+互联网,如果传统行业不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就会被淘汰,你不是被互联网+企业淘汰了,你会被你的行业,你的同行+互联网淘汰掉。就像到了电话时代,你却不用电话,你不是被电话公司淘汰,你会被使用电话的同行所淘汰。所以在转型当中,我们应该保持清醒。”
我要补充的是,互联网+固然重要,数据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人,是人在利用互联网,利用数据,无论是什么数据,对数据的分析才是重要的。同样的数据,不同的思维模式下得出的结论可能相差甚远。就如十几年前我的有关城市和商业地产战略定位的理论之一“262实证分析法”。做(城市、产业园区、旅游地产、商业街、商业地产)市场调查时,应该是二分调查,六分研究与分析(二分研究,四分分析),二分成果。这提醒人们不要过度依赖数据本身,而要侧重于对数据的分析。因为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大数据,关键看自己要做什么,先有明确的定位,再利用、善用互联网。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主人是你,而不是互联网。
著有《人文商业地产策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