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五生活空间”的视角

从“第五生活空间”的角度看圈子、社群,就会有不一样的视角:

第一,“第五生活空间”是一个虚拟的、无限又有限的生活空间:微信群与微博的不同,就是微信群是个无限又有限的空间,这样的特点,就容易让群里的人从陌生到熟悉、从弱关系发展到强关系。同时,微信群内部又是一个开放结构,每个人都可以与群里的其他人形成另外的组合,即发生关系。

第二,群可以进行定向、管理、筛选:有的群就是以聚人气、拼人数为目标,即所谓大群;有的群可以以人分、以兴趣分、以地域分、以行业分、以专业分等。第三方机构在统计自媒体阅读量排行榜,其实,微信群的数量蕴藏着更巨大的能量与商业价值。

第三,群是弱关系到强关系的催化剂:信任代理、责任推荐、众筹,这些本质是基于信任衍生的关系形态,是因为群提供了一个跨越地域、时间、媒介建立关系的平台。融资、合伙、合作即众筹、众包等,都可以通过群完成。

第四,“第五生活空间”的实体化:每一个群都是一个社交云,都是一群人,这些人并不满足线上交流,线下见面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这对聚会场所、聚会形式、聚会用品三大消费正在形成越来越强大的驱动力。虚拟人的连接需要实体的支撑与表达,传统的餐馆、咖啡馆、酒吧、会所等已经不能“满足第五生活空间”的需求。

看完上面四条,如果你嗅到生意机会,或者已经开始相关的生意,那么恭喜你,你或许就站在了传说中的风口上。

这么大规模的弱关系突然有了连接的机会,大多数人都措手不及。而且,因为史无前例,也根本没有管用的规则或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在探索,一切都是实验,一切都是新的:这正是魅力所在。

部落、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失控、蜂巢、蚁群......大自然与人类学能被找到的组织形态,都有信奉者在实践,但是,大规模的人群究竟如何连接?这种连接的黏性如何维持?如何建立满意的回馈机制?这些传统组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新社群也依然要解决。否则,都难逃“其聚也浡焉,其散也忽焉;为利而聚,无利则散,有利则乱”等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