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大人的学问

我们下面进入正题,来说说《大学》这本经典。前面我们说了国学“三家店”中最重要的是儒家,那么,儒家学说的根本在哪里呢?一般的人张口就会说“四书五经”。那么“四书五经”又是哪些东西呢?我们现在学的《大学》,就是“四书”中首推的第一本,此外还有《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是指《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大学》这本经典,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曾子的名字叫曾参,就因为这本《大学》的重要,所以我们后人尊称他为曾子。在孔子时代,曾子和他的父亲都是孔夫子的学生,既是父子又是师兄弟。估计曾子的父亲学习没有儿子好,曾子留下了这一本后人传诵千年的名篇,他父亲什么都没有留下。这篇《大学》与后面的《中庸》一起,被收入了“五经”当中的《礼记》。《礼记》是一部比较庞大的书,在中间除了收入《大学》、《中庸》这两部经典之外,还收入了包括《儒行》、《经解》、《乐记》等在内的大量先秦儒学典籍。

从先秦时代到宋代以前,《大学》和《中庸》都没有单独成篇,一直到了宋代,当时的儒学大师们才在《礼记》中发现《大学》和《中庸》这两篇非常了不起的经典,然后把它们提出来,单独成篇。从宋代开始就有了“四书”这个称呼,《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就成了“四书”。自南宋以后,历代学习儒业、考取功名,“四书”是必读之书,尤其是这部《大学》,它是放在“四书”之首。那个时候,读书人以读书考取功名为人生第一正途,所以,那个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学历应该是全世界最高的,因为人人都要读《大学》啊!都是大学文凭!那么,取《大学》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大学,在传统文化里面是指大人君子之学。其主要内容有两个,一个是“修己”,一个是“治人”。修己,就是修养自己,从内心的道德水平、思想境界这些角度来修养自己,同时又是“治人”的一部经典。过去说“君子治人,小人治于人”,君子是社会的管理者,是族群的管理者,所以这本书是管理者必须要学习的书,它是用来治人的,所以现代管理学如果不从大学里面来找启发,那就太肤浅了。当然,这里的“治人”就包括治家、治国、治天下。所以我们看,这个《大学》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学相比,差别是非常大的。那么,古人把《大学》的纲领,把《大学》的修养层次,从初级到高级一级一级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你学完了全部的“大学”课程,把这部经典全部学通了,然后去实践,就可以称之为“大人君子”,就可以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级领导者。

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出来是什么样子?确实学了很多的知识,确实学了很多的技术,但是他们没什么文化,叫作有知识没文化。这个我是有体会的。我的侄儿侄女从大学毕业出来后,不仅没有实际的生存能力,还要找家里要钱,还依赖父母,还希望父母把他宠着养着,什么事也干不了。问他的理想是什么,他就说找一个轻松的工作混一辈子。这就与古人对大学的要求差距非常大了!现在的大学里可以学到一些知识、技术,但对于精神的涵养,对于心性的修养,对于怎样在当今社会去安身立命?怎样在社会中去建功立业?几乎是毫无办法,根本谈不上。好一点的大学生,充其量就是学到了一些实用的知识,出来好找工作。但这点所谓实用的东西,在古人看来,那是称之为“匠”,也就是工匠、匠人之类的本事,不是一个“大人君子”应该具备的本事。

所以,我们要看到《大学》这本书,对古人来讲,是到了人生学习的高级阶段,不是初学者能够学的。当然,现在我们初次接触《大学》,好像就是初学者啊!没关系,我们在座的这个“初次”接触,只不过是初次接触《大学》的文字而已,实际上,我们已经在社会这个大学中摸爬滚打了很多年,已经投入了社会,已经独立成人,那么,你再学习《大学》的时候就会很容易接受它、理解它。如果是一个小孩子,那是学不进去、也理解不进去的。所以,古人教育小孩子,只是教他背诵“四书五经”,也不告诉他为什么。

大家在中学读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里面就可以了解到过去小孩子上学的情形,反正就是让你读、背、唱诵,但什么意思就不告诉你。为什么?因为小孩子没法理解这个,但是你记熟了其中的句子,长大了一遇到人生当中的问题,好,这些圣贤书中的句子就自然从记忆里跳出来了,你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应对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