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揽雀尾——右掤、捋、挤、按

【拳法详解】

※​ 右掤

1.左脚底往下踩,涌泉旋转带动腰胯向右旋,左掌心向内旋转90度,右掌心向内旋转后上提让两掌心相对,右脚尖点地,脚跟向内旋,三点一起动(三点为两掌与右脚跟),此时身体朝向正东方。

图 4-43 图 4-44

2.双手不动,右脚跟放于原来尚未旋转前的位置,脚跟点地,脚尖与身体一样朝向东方;

图 4-45 图 4-46

3.左脚踩下将重心平移至右脚心,同时将右手顺势向上荡起,右掌不超过肩膀高度,右指朝左,右掌心朝内与脸部相望。左手不动,左脚成虚。

图 4-47 图 4-48

4.右脚底往下踩,右脚涌泉右旋带动腰胯将左脚尖向右旋与右脚成45度。同时右手垂肘,五指顺势朝上、掌心朝内,右手中指尖对鼻尖中线,左掌心追右掌心,两掌心遥遥相望且有相合之感。

图 4-49 图 4-50

※​ 捋:

1.右脚踩下将重心平移至左脚心,当重心移动之初,两掌在高度维持不变的条件下,右掌心开始慢慢下旋,左掌心也开始慢慢上旋。当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底时,两掌心也刚好旋转到位,右掌在上右掌心朝下,左掌在下左掌心朝上,两掌心相对如合抱太极。

图 4-51 图 4-52

2.左脚底踩下去,以涌泉带动腰胯向左旋转。旋到不能再旋时,两肩两手臂放松,自然往下落于身体左后侧腰部的高度,注意右侧腋下不要夹紧。

图 4-53 图 4-54

※​ 挤:

1.左脚踩下将重心平移至右脚心,同时两臂松肩,再度微微垂肘。

图 4-55 图 4-56

2.右脚心踩下,涌泉顺势带动腰胯向右转正,右掌鱼际穴朝内,左掌劳宫穴朝外,两掌两穴相合对贴。左手背与胸口距离约4~5个拳头宽,将右脚底的接地之力慢慢向上传递。同时上半身松肩、垂肘、涵胸、拔背,再运用夹脊之力略微前伸,带动两臂、两肘与相贴的两掌微微往前推送。

图 4-57 图 4-58 图 4-59

※​ 按:

1.右脚踩下将重心移回到左脚心,同时双手向两旁卷开,两掌外缘与肩同宽。切记双手只能打开,但不能有将两掌往后收回身体的实际动作。

图 4-60 图 4-61

2.左脚心踩下去,由脚而腿而腰向前平移推送至右脚心,同时松肩、垂肘、手背微弓、指尖微微向下成美人手,夹脊吐气,带动两手微微向前按出。

图 4-62 图 4-63

【师父叮咛】

揽雀尾是太极拳的总式,包含太极八种劲法“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中的四种,而这四种在太极推手中被称为“四正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式子。大家容易忽略的是,太极练的是劲法,而不是招式或身法。很多人在习练揽雀尾时,都是用手来带动全身,这就错了。太极的一切都从脚底出发,一切都必须按照太极拳经里要求的“由脚而腿而腰”,从脚底涌泉带动,由脚底根劲出发。永远记得我不断重复的这句话:“一切运作在涌泉”。

揽雀尾是学习一切发劲的基础,而基础中的基础是“按劲”,各位先记在心里。掤不要掤到别人身上,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挤练的是寸劲,按的源头在脚底而不是用手推。这些非常重要的心法,我们会在往后逐渐让各位学进去,目前先不谈这么多。要练好揽雀尾,至少需要经过五六个单操功法跟多种对练接发劲的训练才行,这些留待往后高级功法班的时候再仔细研究。目前在拳架初级班阶段,只要用心将揽雀尾的手眼身法步掌握清楚就可以。

不过,我先提醒大家几句,按的动作不要把手拉回身体再推出去,这是目前练太极的人最常犯的毛病。你把手主动拉回身体,就把自己给逼死了。所以务必依照我教大家的方式,别用手推,而要以脚底的根劲发动。

【每日功课】

1.靠山功30分钟、行功15分钟、熊经功15分钟、预备式,揽雀尾80次。

2.挤跟按的定势站立各5分钟。

【本周心得】

这周事情非常多,员工出了大纰漏,导致公司业绩瞬间亏损将近一千万。在这样心力交瘁的状态下,我很久没疼过的心脏又再度不舒服起来。幸好我学过靠山功,每当心脏病想要发作的时候,我就马上起身练靠山功,大约十分钟左右就能完全解除疼痛问题,这真是个价值非常高、千金难买的卓越功法。师父真是我的贵人,如果没有他的传授,我就只能依靠吃药来抑制疼痛了。

揽雀尾真是蛮难练的。刚开始除了动作记不住外,浑身也找不到着力点,轻飘飘无法整合在一起。但随着短时间集中操练50遍、100遍、200遍,手臂很快就有了沉重的整劲,练起来就上轨道了。特别加上挤跟按的定势训练,让我开始有点找到脚底踩的感觉。不过,虽然每天才10分钟,但我却是浑身发抖、咬牙切齿、汗流浃背、脚底发麻,实在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