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产品成本管理

产品成本管理主要优化产品设计方案优化和物料规格选型,控制新器件增长率、器件替代率、器件复用率等。有针对性地选择需要改进的产品或部件进行成本分析,例如产品结构复杂、材贵性差、消耗高、工艺复杂、成品率低、占用关键设备多的产品。选择企业核心产品或正在研制将要投放市场的重要产品,可提高用户满意度空间大,利润提升空间大。

18.4.1 产品成本管理常见的问题

♢目标成本定义过程非量化;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没有固化的产品成本评估流程;

♢材料价格获取手段落后,信息滞后,准确性较低,导致难以准确地估算产品成本;

♢专人手工查找、替换和核对,效率低下,容易产生错误;

♢对零部件的成本估算算法依靠工程师的经验,没有公司级的积累和沉淀;

♢对零部件供应商缺乏价格谈判数据支持;

♢整机成本估算没有清晰的模型;

♢研发过程中不能根据产品成本的分析及时调整策略;

♢ERP的标准成本没有准确的来源,导致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价值不大。

18.4.2 产品成本管理的3个级别

产品成本管理的3个级别如表18-5所示。

表18-5 产品成本管理的3个级别

序号

主题

内容

1

初级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不定期地依靠有经验的工程师或项目经理,通过经验评估产品成本,没有固定流程

2

中级

有专职或者兼职的产品价格工程师角色或人员,专人手工或者通过Excel表格形式计算成本。需要查找和替换物料,并核对物料,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有经验的工程师估算成本比较准确。一般有比较简单的成本核算模型

3

高级

专职产品价格工程师,减少人为错误,提高效率,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核心部件或组件的成本有成熟的核算模型,辅助产品组合管理决策,通过IT系统“固化”

18.4.3 产品成本的组成

产品成本的绝大部分在设计阶段就已基本确定。设计者的思想、产品结构所反映的思维方式、拟选用的材料,决定了产品成本中占最大部分的物料成本,甚至生产方式。

产品成本组成如表18-6所示。

表18-6 产品成本组成

序号

主题

内容

1

研发成本

²  直接成本:开发人员工资、开发工具/仪器仪表、开发物料损耗、认证和测试开发领用零部件材料费用、手板费用、试制和试产样机费、委外设计费用(包含软件、工业设计费用)

²  间接成本:办公费用、房租、管理费用

2

制造成本

材料费(大批量折扣)、劳动力成本、加工费用维护成本、折旧成本、库存搬运成本、废品和返工成本、模具费用

3

供应成本

销售成本、合同订单、账单/发票、应收账期、交货、运输成本

18.4.4 产品成本管理活动

产品成本管理活动如表18-7所示。

表18-7 产品成本管理活动

序号

主题

内容

1

概念阶段

目标成本设定,目标成本评审,目标成本分解与实施

2

开发阶段

目标成本分解与实现,目标成本的实现跟踪,通过TR评审流程核算每阶段的成本,零件和组件的成本算法优化

3

试产阶段

目标成本刷新,确定目标毛利润

4

量产阶段

定期刷新成本,制定降低成本计划

18.4.5 自制零件和组件的成本核算要素

自制零件的成本主要包括管理费用和材料费用。管理费用包括加工尺寸(长、宽、深)、月生产数量、产品体积、产品最大壁厚、基本壁厚、投影面积、投影面周长、铸件数量、模具金额、模具寿命、最高精度(尺寸、公差)、去毛刺、后加工。材料费用包括材料信息、产品颜色。

根据上述信息核算出零件的材料费、模具维护费、换模费、注塑加工费、去毛刺费、打磨费、后加工费、不良增加费、模具费、公司管理费和预计利润。

18.4.6 新增物料对成本的影响

新增物料对成本的影响如表18-8所示。

表18-8 新增物料对成本的影响

序号

主题

内容

1

采购成本升高

增加采购订单处理成本,增加采购工作管理难度,小批量采购的价格损失

2

设计成本升高

增加设计工作量,增加外协试制费,小批量采购的价格损失

3

生产成本升高

增加工艺工程师工作量,降低生产及维修效率,增加生产设备投入

4

库存成本升高

降低库存周转率,增加库存管理难度,增加呆死料损失

18.4.7 设计成本降低的方法

降低成本的方法如表18-9所示。

表18-9 降低成本的方法

序号

主题

内容

1

从经济角度审视规划决策和需求分析

综合产品族进行考虑,而不是单一产品,最大化满足客户需求和公司利益最大化。充分利用公司其他部门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避免重复开发。尽可能共享,如CBB、优选器件等,避免重复开发。关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需要预测物料未来生命周期。加强成本意识、忧患意识的教育。考虑DFX需求,可制造性、可服务性、可测试性;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产品工艺的通用化

2

重视产品平台规划

产品工艺的通用化,共享是成本管理的中心,优选器件、CBB,关注物料与技术共享

3

分析并设定目标成本

收集新产品所在产品线的历史信息,收集竞争对手产品成本、价格及毛利率信息。确定新产品所在产品线目标毛利率,根据特别因素(策略、市场等)调整目标毛利率,根据预计成交价格计算目标成本,审视目标成本结果的合理性

4

设计优化

所有的规格要求是不是符合产品规格书的要求? 设计是不是尽可能地简化?能否提高单板集成度?功能相似的板是否可以合并?成熟电路是否可以做成ASIC?目前的布线是否合理,是否有减少PCB的层数的可能?产品冗余配置是否合理?单板上是否存在冗余电路

5

物料控制

所用器件是否为优选器件?所用器件是否属独家供货?避免独家供应商。是否有性能价格比更优的器件替代现有器件?是不是最大程度地利用标准件、优选件?所用器件是否是即将停产的器件?物料采购尽量避免中间环节?供应商能不能对该材料进行辅助加工,使它更好地适合使用目的?能否利用批量优势降低采购成本?有没有能降低器件(部件)成本的任何其他建议?产品中结构件是否可以采用铸造、锻造、挤压或其他工艺而更经济地生产出来(模具等)?降低原料、物料的消耗

6

可维护性

单板设计能否支持在线加载?产品维修是否方便,要不要专门工具?故障定位是否准确?故障率及故障类型分析,是否有集中整改的必要?代理维护能否降低成本?设计更改、版本升级维护成本有何影响

案例分析:为什么日本人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做到超水准的精密度与可靠性,他们发现不同处在于:日本车在引擎盖上的三处地方,使用相同的螺栓去接合不同的部分。而美国汽车同样的装配,却使用三种不同的螺栓,使汽车的组装较慢和成本较高。为什么美国公司要使用三种不同的螺栓呢?因为在底特律的设计单位有三组工程师,每一组只对自己的零件负责。日本的公司则由一位设计师负责整个引擎或范围更广的装配。讽刺的是这三组美国工程师,每一组都自认为他们的工作是成功的。

案例分析:某企业采用标准件/共用件,减少30%的零件数量,可以减少3%的基本制造成本。减少唯一零件,可以减少15%的基本制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