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现状和趋势

(1)工业互联网平台呈现IaaS寡头垄断,PaaS以专业性为基础拓展通用性,SaaS专注专业纵深的发展态势。

1)IaaS发展成熟度高,技术创新迭代迅速,主流服务商集中在中美两国,如亚马逊、腾讯、阿里巴巴、华为。

2)PaaS以专业性为基础拓展通用性,在工业know-how和专业技术方面积淀不足;受消费互联网横向整合大获成功的影响,忽视制造与消费领域之间专业性的巨大差异,容易导致战略方向和发展路径的误判;工业PaaS开发建设应在专业性基础上向提供通用能力方向发展。

3)SaaS专注专业纵深的发展态势;受PaaS赋能不足的约束,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处于萌芽阶段;逐步深入制造业细分行业领域,中小型企业应用需求最迫切、服务量最大、价值创造最直接。

(2)被誉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操作系统的PaaS逐渐成为平台发展的聚焦点和关键突破口,商业价值仍处于探索阶段。

突破口:IaaS和PaaS逐渐趋于松耦合,互相影响渐弱;PaaS是SaaS的赋能平台,只有PaaS成熟度和能力大幅提升,SaaS才会加速繁荣。

商业价值探索阶段:技术、知识、经验沉淀复杂——特定领域制造技术的深厚积累,行业知识经验通过ICT技术转化为数字化的通用制造技术规则;PaaS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平台主要完成传统服务与流程的云迁移,主营业务仍为线下解决方案;商业模式不清晰——平台大多处于投入期,交易成本高、交易标准化、安全保障、用户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探索刚刚起步。

(3)信息化水平高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同时具备制造技术、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是PaaS建设的主力军。

信息化水平高的制造业龙头企业设备数字化率、联网率具有领先优势,具备更多设备接入基础;深厚的工业积淀为工业PaaS服务能力开发提供更多规则化、软件化的行业经验。

(4)领先的ICT和互联网企业是工业PaaS的共性关键使能技术的开拓者,中国互联网企业可能会成为工业PaaS的另一支主力军,它们都是PaaS的开拓者。

ICT企业掌握共性的关键使能技术——解决制造技术软件化、平台化的关键问题;提高平台专业纵深能力和横向资源整合能力;PTC提供数据采集、平台使能等相关软件,华为提供设备网络能力,网络运营商提供大数据处理能力,互联网企业掌握平台的管理、商业模式具备更多经验、优势;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在消费互联网平台的运营、市场等方面形成较成熟的消费模式,可为平台管理运营和商业模式提供更多经验;中国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基于中国互联网生态优势,可能会成为工业PaaS的另一支主力军。

(5)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基于数据的能力合作为纽带,打造开放共享的价值网络。

给予数据能力合作是平台业务发展和模式创新的动力源泉;从以平台功能和产品为中心逐步向以共创价值为中心,将销售产品和服务变为可量化的结果,重新定义竞争格局和产业结构。打造开放共享的价值网络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基础。与平台商、集成商、组件商等多方合作,打造“云基础设施+终端连接+数据分析+应用服务”解决方案。

(6)中美德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比分析。

中美德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发展中各具优势和特点(如表1所示):

中美:IaaS基础设施能力较强,正从互联网行业向其他行业扩张。

美德:工业know-how和设备数字化基础优于中国。

中国:互联网生态基础最好,SaaS应用潜力最大。

表1 中美德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比分析

美国

德国

中国

工业基础和工业know-how

工业知识经验软件化、平台化能力全球领先

产品研发、装备和自动化系统、工业控制和工艺流程等领域具备优势

工业化发展历程较短,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完整的产业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应用需求和发展潜力

中国与美德在工业基础和工业know-how方面差距显著

数据采集和分析

工业设备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具有大量资深和初创的数据分析企业,通过合作能帮助平台快速提升能力

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水平薄弱

市场巨大,一旦解决数据采集等薄弱环节问题,网络效应必然带来后发优势

中国工业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不足

信息基础设施

ICT技术能力

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较强

IaaS领域:亚马逊、微软、IBM遥遥领先

PaaS平台底层技术具有绝对优势

具备将核心经验知识固化封装为模块化的微服务组件和工具开发能力

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较强

将建成全球最大的NB-IoT网络

IaaS领域:阿里巴巴和腾讯综合实力位于全球前10名

工业PaaS刚刚起步

中美德在信息基础设施和ICT技术能力方面各有所长

市场需求和互联网生态

将大型企业作为平台主要用户群体

将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载体

基本形成覆盖全员、全社会的互联网生态体系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全球最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最完备的互联网生态

尚无覆盖全社会的互联网生态体系

互联网平台实践和能力各方面仍处于适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