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涨价也是存在的
当一碗面从一块钱涨到五块钱,当一瓶矿泉水都涨到两块钱的时候,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涨的这么高了,人们的生活成本在大幅度的提高,难道说药品只能降价吗?答案是否定的。价格是降了,但是药企不愿意销售了,赔本的买卖不做了。近几年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老百姓买不到常见的便宜药了,因为一直以来招标唯低价政策的影响。导致医院和药店药品断货现象不断,低价药“中标死”屡屡曝光,一些药企在药品招标采购中恶性竞争,导致低价药招标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从而出现短缺甚至消失,最后患者无药可用或只能选高价药。因此,国家层面为了解决老百姓想买买不到,企业不愿意生产的矛盾,开始放松对低价药品价格控制。为鼓励药企生产低价药的积极性,减轻患者使用高价药的负担,国家取消530种药物的最高零售价,生产企业可在西药费用日均不超过3元、中成药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价。同时,督促地方政府建立低价药品清单进入和退出机制,对于涨价幅度过大和涨价依然不供货的药品或者企业实行退出机制。
最引人注目的涨价案例当然是阿胶。东阿阿胶经历了多轮提价,自2016年11月出厂价上调14%后,春节后又将启动新一轮提价,零售价将从2300元左右提升至2700余元。福胶、同仁堂阿胶等也会随之跟进调整价格。如果说自我定位为“药中茅台”的东阿阿胶有其特殊性,那么2017年涨价的药品范围确确实实涵盖了大量品种,在此不逐一介绍。无论中西成药均面临原材料的价格上涨问题,原材料的涨价是本轮药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上涨幅度最大的是原料药成本和包装材料成本。其中原料药的涨价动机,一方面由于近年医药行业原料药垄断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国家在环境治理上日趋严厉的举措给企业带来高昂的环保成本,导致原料药行业供给收缩,供应紧张,从而致使原料药价格上涨。大家在业内都了解的石家庄的几家药企,为了顺应政府防治环境污染的需要,一到冬天就停产,是为了减少雾霾而不得已为之。
2、合理定价
针对不同价格的药品,在连锁药店的分类不同,根据价格因素我们分为以下几类:负(零)毛利药品,低毛利药品,常规品种,高毛利品种。逐一分析如下:
负(零)毛利药品:部分药品由于库存积压,临近效期,以及零差率导致零售门店的价格出现了这种情况,但是这种药品又是药店的必须品,药店不得不销售。通常情况下,零售药店把毛利低于5%的药品列为负毛利药品,当然这里面也真正包含了卖家低于进价的部分药品。
低毛利药品:毛利相对较低的药品,基本上许多的处方药就在此范畴。一般的毛利空间会在5%-15%这个毛利水平。
常规品种:也称优先品类,是指能使患者想起药店、就能满足患者的大部分需要的药品。比如感冒,腹泻,蚊虫叮咬,跌打损伤等,家庭日常用到的常备药品。
高毛利药品:在零售市场,一般把毛利率按照倒扣计算30%以上的药品,称为高毛利药品,因为这类药品是能够给药店带来利润的药品。
最后,不是某一个种类的药品越多越好,而是要提高综合的毛利率,具体的方法是:通过负(零)毛利药品来吸引顾客,通过常规品种和低毛利品种来留住稳定的顾客,通过持续不断的做好服务的同时给患者提供高毛利药品,从而达到提高企业药品综合毛利率的目的。
3、设置价格带
价格带(Price Zone ) 是指一种同类药品或一种药品类别中的最低价格和最高价格的差别。价格带的宽度决定了门店所面对的消费者的受众层次和数量。不同的患者可以接受的价格水平不同,经济水平好的患者当然愿意购买品牌药,而对价格敏感的患者希望能够买到质优价廉的药品。同时,由于门店位置的定位不同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商业型,社区型,医院型,工厂型,乡镇型等不同的定位。也由于门店周围的人群组成不同,比如中老年人,青年人,儿童的比例,导致了消费人群,消费习惯,消费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通过合理的设置价格带可以发现潜在的消费者。
价格点是决定顾客心目中品类定位的基点,而价格带是决定顾客购买空间的范围。药店的管理目标是提升销售,促进患者购物,价格带的管理与顾客的销售分析密切关联,一方面,品类的销售业绩会影响价格带的调整,另一方面,价格带的变更也会影响到该品类药品的单价水平,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变量。价格带管理当然要以顾客为中心,但并不能完全立足于目前的顾客群体,要注意引导培养明天的顾客。我们在思考上比顾客超前一大步,才能在实践中比顾客超前半步。
4、价格适中:是符合零售和第三终端主流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居民消费水平,做终端零售的处方药药品价格应该在10—30元之间,结合具体的治疗病种,不同病种、不同患者人群,价格接受度不一、敏感度不同。一般来说,价格太低没有市场运作的空间,即便是在零售市场也无法做大;价格太高会自动将消费者人群细分化,市场容量比较小,也很难有大作为。当然,还是回归到核心前提:医院终端强势,有一定的患者认知基础;同时,必须是大品类,常用药。一般来说,市场需求大、见效快速、使用方便、消费者可以自我判断症状和疗效的品种,或治疗周期长、容易反复发作的常见慢性病药品,比较容易在零售市场取得成功。据某个调研表明,居民患病后自我药疗的前四位症状分别是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占89.6%),消化道疾病(占55.7%),各类疼痛(占33.9%),皮肤病(占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