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典型案例

案例一:

店商互联

店商互联成立于2014年,历经五轮融资,资产接近13亿元,业务曾经覆盖全国40个城市,超过42万家终端店铺,旗下无忧蚂蚁在全国加盟的配送站有2000多家。然而,店商互联没有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不具备持续性的盈利能力,2018年,店商互联资金链断裂,高管失联,办公场所人去楼空。

案例二:

雅堂小超

在四川白手起家的雅堂小超一年之内在全国25个省市的加盟店发展到50000家,在14个省市拥有15个仓库,截至2017年12月29日,累计交易额突破160亿元,并计划在2018年开设5000家直营便利店。

为了抢占终端市场,雅堂小超提供的商品价格比市场价低5%~10%,给每家加盟店补贴2~12万元,累计补贴超过5亿元,吸引了很多商家加盟。雅堂小超这种烧钱的行为直接导致资金链断裂,投资人和供应商堵门索要费用。

案例三:

星利源(快消王)

星利源是一家B2B电商,企业辉煌时期,在这一行业内排名全国第八,在深圳名列第二。星利源2016年单月交易额突破8000万元,2018年4月星利源突然停止运营,其客服人员甚至建议经销商去别的平台进货。用户数量达到40000家的进货宝,其APP上已经下架所有商品。

观峰咨询公司和凯度咨询公司的研究数据均显示中国大约有700万家小卖部,每年营业额大约10万亿元,占中国快消品零售额的40%,这是快消品B2B平台商家青睐这一市场的根本原因。

尽管快消品B2B平台商家找到了“成功逻辑”,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原因何在?

毋庸置疑,商业的本质是效率。过去,传统企业采用粗放式经营的管理方式,导致效率低下,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旧的经营模式到了必须改良的地步。于是,基于提高效率和精细化运营的新商业逻辑出现。

快消品行业的商业市场,尤其是食品、酒水等快消品的商业市场仍然处在传统的“大批发”和“大流通”的“个体经营”阶段。这种“个体经营”受到规模、运营体系的影响,其仓储、物流体系处于散乱的状态,这种状态必然存在效率低、运营粗放的弊病。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基于“平台+共享”的商业逻辑出现,仅食品、酒水等快消品就有10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如果能够通过“平台+共享”的商业逻辑实施“统仓统配”的集成化模式,把快消品“个体经营”的散乱状态加以整合,从理论上讲,仅仓储和物流费用就可以节约4%~6%。

10万亿元的商业市场,通过建立“统仓统配”的商业模式就可以节省4%~6%,这就是4000~6000亿元的商业机会。

于是,一大批以此为商业逻辑的创业公司开始幻想自己能够创造一个集约化经营的商业模式,仅仅是食品、酒水的快消品就有4000~6000亿元的市场,如果拓展到整个商业市场领域,有多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只要做成功就是千亿商机,万亿流水。

这类创业公司把目光瞄准传统批发商,与传统批发商谈“统仓统配”战略,描述“平台+共享”的商业逻辑,向传统批发商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只有与创业公司合作,传统批发商才不会被互联网颠覆。

相关案例:

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成立于2015年,惨败于2016年。

他们和传统批发商谈“统仓统配”,托管传统批发商的仓储和物流配送职能,承诺给传统批发商在仓储和物流配送方面节省4%~6%的费用,并成立移动端的APP,实施线上下单,线下配送,一时间搞得风生水起。

当时,我们就下了结论,传统批发商很难进驻这种平台。归根结底,原因有三点:一是传统批发商把仓储和物流配送交给第三方,会担心自己的生意被第三方抢走。二是传统批发商的物流配送不只是简单的送货,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维护客情关系,收集市场信息。传统批发商放弃物流配送,相当于和渠道商失去联系,就无法收集市场信息。三是仓储和物流是传统批发商的核心商业机密和经营的“抓手”,他们不可能放弃。

我们当时也给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讲了这些道理,但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坚持己见,他说:“从商业逻辑的角度看,这样做没有任何问题。”他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结果,这家公司在2016年遭遇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