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工作中,看到同事们存在沟通冲突。要使沟通真正起到效果,我们要提前识别出一些沟通中的“坑”,并尽量避开它,这样,才能不被其所伤,从而通过沟通把事情解决,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1)沟通问题的发生
通常,沟通的冲突很少产生在点对点沟通的场合,而是产生在群体的场景中,比如会议上、聊天群中、群发邮件中。为什么会发生在这些场景中?因为群体这个背景,给沟通注入了其他的含义,比如:个人的面子、部门的声誉、不同部门的竞争与比较、心理压力、舆论……
于是,本来当事人只是沟通事情,却变成了超出事情本身,去关注其他因素了;因为这时候当事人的关注点、心态,由于群体背景的放大与扭曲,发生了变化,使沟通变成一种双方“对垒”的局面,甚至使沟通冲突不断升级。
(2)避免爆发冲突的三条“军规”
我们首先来看沟通中避免爆发冲突的三条“军规”:
①鼓励当事人直接沟通解决问题,点对点沟通,小范围沟通。
在沟通时,很多人都不习惯和当事人直接沟通,而是借助第三方进行“传话”。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传话”的效果是不好的:一方面信息传递会有偏差、遗漏,甚至加入传递者本身理解的信息,以及其立场、意图、态度与情感。二是缺乏当事人之间的即时互动,包括信息的双向反馈与情感的交流。这样,就不能通过互动,快速了解对方真实想法,并达成共识。三是使双方的心理距离更远了,因为通过第三方传递信息,对当事人双方来说,都是显得有点“见外”了。
②聚焦解决问题,就事论事,实事求是。
沟通时,切记不要把问题“扩大化”。就是你沟通这个事情就这个事情,不要扩大到其他问题上,或者翻历史旧账。更多的时候,有的人忍不住,就加入情绪,变成对当事人的评论与指责了。这样的沟通肯定会升级,因为对方不会完全接受,并会进行一定的回应与反击!所以,圈定你沟通的范围,如果没有发生特别大的情况转变,就坚守你圈定的事情范围,不要被对方带着走。就事论事,解决问题,实事求是——这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利器!
③公开场合多表扬,少批评,提意见可在私下场合。
这条原则相信每个人不知听了多少遍,但往往最简单的道理,却是最容易犯的。很多人都习惯了平时私下场合不说,就挑着在公开场合说,比如在人数很多的微信群里、在会议上、在群发的邮件中回复。有的问题,其实只要给对方单独发个信息或打个电话,就可以解决的,却舍近求远、舍易求难,放到大庭广众去说。
这可能是出于强调自身意见、促使对方重视与改变的心理,但没有从效果的角度去考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效果都是不好的。因为你在大家面前把对方无情的“撕开”了,很多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羞辱。随之而来的,就是抗拒、反击,双方“互撕”。而最终想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早就被抛在脑后了。
所以,恰当的沟通方式很重要!
(3)什么时候,当众批评他人是有效的
下面探讨一下,什么时候,当众批评他人是有效的?我认为有三个前提:
①小范围的沟通
就是参与人员范围越小越好,比如就两三个人、三五个人的场合,这样无论沟通的“烈度”如何,其影响面还是有限的。但如果是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的场合,你去批评他人,你就是拿一个油桶向火焰去泼油!
②相向而行
如果参加会议的人员都比较熟悉,相互“知根知底”,非常了解对方的为人与性格,已经建立了信任的基础,这时候沟通效果是比较好的。
那么,即使是批评,也能够使沟通能良性的进行下去,因为大家是在基于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去沟通的,知道对方的出发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也知道对方的沟通方式就是这样,对方本质上是为自己好,就不会多想。但是,如果双方不是双向而行,而是相对而行的心理,那会是相反的效果。这时候,被批评者会觉得对方不是针对事,是针对人、针对自己,批评自己是为了在众人面前让自己出丑,贬低自己、攻击自己,而其本身却从中受益……
所以,你对一件事情的解释,是建立在你对这件事情的“定性”上面的,有了定性判断后,你就会戴着这副“有色眼镜”去看发生的事情。良好沟通的重要基础是双方有充分的信任,有了信任做基础,相当于“底层的气”是通的,相当于有了好的土壤,那么就容易在上面长出各种东西。相反,没有良好的土壤,或者土壤很薄,下面是硬邦邦水泥地,无论在上面种什么,都很难种成。
③达成一致规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要批评可以,但最好先谈好规则,这样双方是在规则划定的圈圈里进行讨论的。所以,如果真的要开展针对人的批评工作,建议先明确:这是为了让大家彼此都改进自身,所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你可以批评对方,对方也可以批评你。双方是平等的。另外,大家只是在这个屋子里讨论,出了屋子大家都不要计较和记恨。这样的批评才是有效的。如果开始不明确规则,有一方突然发难,对另外一方是不公平的,他除了防御外,必然也会反击。这就要求沟通的各方都要有平等之心,要有同理心,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去考虑问题,这样才比较容易有好的沟通效果,达到预期的沟通结果。
我认为,职场中,沟通无小事,大多数事情的成与败,关键都在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