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位两次股权激励都失败的老板

很多人总认为股权激励很简单,不就是把股份分一分,其实这种方式只能称之为股权分配,谈不上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的重点在于激励,股权只是辅助的一种工具。

前段时间我们的咨询团队去诊断一家企业,是做国防装备新材料的,企业发展了十几年,成长性非常好,于2014年新三板挂牌上市,但是公司的股份基本上都在老板自己手里。针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及未来接班人的考虑,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是非常必要的,老板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从去年开始便不停地去参加各种股权的课程,但是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实施。

我们在和老板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对于股权激励的方向和模式,听过几次课程后他自己思路很清楚,但是具体怎么做、怎么做好、怎么规范、如何起到激励作用、如何避免给错人,同时让关键的人多得,让全体员工看到希望,以及怎么符合新三板企业的特点等等,他都无从下手,还是想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去帮他实现。其实这些都是表面,在深入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分析到,他所担扰的这些问题并非难处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都是在股权激励实施过程必须考虑并规范实施到位的。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别人是被咬一次就怕,他还被咬了两次,先看看他是怎么被蛇咬的:

第一次:公司之前一直考虑上市的问题,几年前就在准备这个事情,也找过券商。当时券商说,公司最好上市前做股改,给高管一些股份,这样上市好看。当时老板并不懂股权到底是怎么回事,股权激励又是怎么回事,觉得券商说得应该没错,于是以大股东转让的形式,给高管们发行了近150万股,方式就是高管拿钱购买股份,最后老板因此缴纳个人所得税近30万元。结果是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下面的员工反而觉得没有起劲,因为他们感觉老板把股份分给了高管,跟他们好像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过了一年的时间,一方面限于国家政策的发展,对于新三板企业的开放程度,感觉当时企业上市无望,员工持股增值的希望也就很渺茫;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系统复杂,文化、理念及基础管理规范都不太到位,就没有再做上市计划。但为了解决隐患,老板还是决定把放出去的股份收回来,最终原价回收了员工的股份,这下又付出了50多万元的利息。这来回一折腾,人还在,钱没了。

第二次:前年公司计划上新三板,已经在做准备,基本上问题不大,考虑还是需要做股权激励,于是就采用定向增发的形式,依照在公司满多少年,老板凭印象及个人感情等因素,像割韭菜一样一刀切,划定公司25名员工作为激励对象。结果本来很优秀、业绩比选中人员还高的员工,就因为差那么两三天的时间而未被选中,对此深感不满,最后选择离开。老板最后又不得不停止了定向增发。这一番折腾下来,钱还在,人没了。

通过上面两次“被咬”的过程,我们给他总结了几个原因:

(1)股权激励的目的不明确,因此他所做的并非股权激励的事情,只是象征性地在做股权分配。

(2)中间所有的过程都是凭感觉,没有数据、没有测算、没有规则。

(3)激励对象的选择没有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可替代性原则、未来贡献的原则。

(4)没有选择股权激励的模式。

(5)没有匹配获得股权的必要约束条件和相应的退出机制。

(6)在自己既没有学习,也没有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去做的时候,没病也会整出病来。

股权激励的成功在于一定要有对的方法和策略,很多做过股权激励但没起到作用的原因,并非股权激励没有效果,而是方法没用对。股权激励失败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老板的决心是否够大,二是方法策略是否用得正确,无论哪一点不匹配,都不能称之为一次成功的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真正的股权激励实施是要明确几大要素的,比如股权激励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定激励对象,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激励模式,第一次激励的股份总量和各人员的分量如何计算,价格如何确定,什么时间开始,激励对象应该符合什么条件,如果退出该如何规划等等,只有把这些相关的要素都考虑到位,才算是一次合格的股权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