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如何与孩子达成共识

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从根本上说,当孩子的选择与家长的期望不符时,家长只需做好一件事情:相信孩子的选择并尽可能提供支持——当然,这里面假定了一个隐含的前提,那就是孩子和家长的最终目的都是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义应该是,在实现最终目的的过程中,孩子选择的方式、方法与家长的期望产生了错位或者冲突。比如以下情形:

——家长期望孩子能够参与一些兴趣特长班的学习,孩子选择的科目与家长的期望不同,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学。

——家长期望孩子多阅读那些“富有养分”的经典书籍,孩子却选择那些“不靠谱”的动漫、校园小说,甚至干脆就没有阅读的兴趣。

——家长期望孩子多参加那些“正当有益、主题鲜明”的活动,孩子却选择那些毫无主题可言的玩耍,或者干脆宅在家里玩游戏。

——……

坦率地讲,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彼此之间严重的错位,甚至是完全对立的情形,绝大多数的原因是以下两种比较常见的极端:

一种是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应该在孩子恰当的年龄阶段(一般在2周岁开始,甚至在1周岁之后,孩子可以通过语言进行简单交流的时候),着手对孩子更长远的未来进行有效的规划,更别说做更加具体的引导了。这一类家长还常常自诩为对孩子进行“散养”“放养”,殊不知即便是这样的“散养”或者“放养”,其背后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另外一种是,家长意识到了,并且也尝试对孩子进行所谓的“引导”,但往往把“引导”做成了“指令”。比如:

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可能都问过孩子“长大以后想做什么”的问题。大多数情况是,家长听到孩子选择的是那些“光鲜亮丽”的职业或者工作时,除了一脸得意之外并无下文。反之,如果孩子选择的是“普通劳累”的工作时,往往也是蛮横地要求孩子“断了念想”。

事实上,无论孩子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只要孩子有回应,都是一个极好的引导契机。因为孩子当下的选择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假定孩子的选择永远不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事实上,孩子未来到底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是否能够帮助、引导孩子清楚地知道,在其成长过程中需要做好哪些准备?要夯实哪些基础?

具体的实践操作,就是要学会询问孩子,而且是耐心地、经常性地询问,并且保证在询问过程中,不对孩子的回应做出对与错的即时判断。

比如孩子说他想做环卫工人,可以问孩子一些问题:为什么会想做环卫工人?如果要做好环卫工人,你觉得需要做好哪些事情?如果要做好这些事情,现在应该做好哪些准备?……通过类似的询问追寻下去,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最终还是回到那些更为根本的品性上……

所以说:

选择不同本自然,莫名否定更逆反;

放下分歧定方向,建立共识同苦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