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奶就是娘:一些厂家认为经销商就是“有奶就是娘”,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根本不考虑什么市场基础、品牌打造、渠道维护等,能赚钱就做,不能赚钱就甩货,完全不顾厂家的未来。有的厂家认为经销商目光太短浅,只顾着眼下能不能赚到钱,利差大的产品就重视,利差小的产品就忽视,而不管产品是不是品质好、有前景,理念太落后,根本就没有格局。
- 吃费用:厂家对于部分经销商在合作中出现的“吃费用”现象也有抱怨,本来这些费用是要用于市场拓展的,结果这些经销商一面叫嚷着厂家要提供支持,一面又偷偷地从厂家的支持中去克扣费用,将其装入自己的腰包,甚至经销商还和厂家的销售人员串通起来,一起做局来吃费用,失去了做大市场的机会,给厂家带来了极大损失。还有一些经销商虽然没有“吃费用”,但是会挪用资源,本来是厂家投入费用拿下的资源,结果被经销商挪用到其他厂家的产品上了,比如用厂家的钱购买堆头或挂网,上面却摆放着其他品牌,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吃费用”。
- 乱用政策:有不少经销商的经营方式很粗放,他们习惯了靠低价来吸引客户,当获得了厂家提供的支持政策之后,往往不是将这些支持用于渠道的建设,而是用于降价销售。由于厂家基本上都是通过实物返利的形式来提供支持,经销商可以直接将这种返利转化为降价,以此来吸引客户大量进货。如此一来,经销商就破坏了厂家的价格体系,容易导致窜货,而且没有更多的资源来拓展市场和维护市场,这不利于品牌的良性发展,所以厂家会认为这些经销商的眼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能帮助厂家深入地拓展市场和维护市场。
- 窜货:在厂商合作中,窜货应该是经销商最令厂家痛恨的行为了,这就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老鼠不断偷吃东西,猫就不断去抓老鼠,双方抓来躲去,一面吵闹一面合作。不过,窜货并非整个经销商群体的共通行为,只能说是部分经销商的所作所为,规模越大的经销商,对窜货的行为就越不认同。所以,并不是只有厂家才痛恨窜货,那些被窜货的经销商也同样痛恨,都是窜货的受害者。但就是有这么一些“投机者”,把整个厂商合作的正常秩序都给扰乱了,令人头疼不已。
- 不进取:厂家与经销商合作,都希望经销商能够全力配合,除了资源投入之外,还包括在能力和经营模式上的强化和调整,但是经销商通常依靠已有的经验和平台来开展经营,对于厂家希望他们强化能力或者调整经营方式,由于涉及的变动太大,而且投入也不少,一般都不愿意。这样就会影响厂家的市场拓展,使得厂家对经销商的不思进取非常反感,却无可奈何。
- 不投入:厂家与经销商的合作,主要是希望利用经销商的资源与能力来拓展市场,而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益,经销商大多会不断向厂家争取支持政策,从而减少自身投入的风险;厂家对此不满意的,并非是经销商要求获得支持,而是获得支持后并没有共同投入。在厂家看来,拓展市场是厂商双方的事情,厂家投入了资源,商家也应该投入,而有的经销商主要是通过厂家提供的资源来运作市场,自己却不愿投入,无形中就削弱了市场拓展的力量,令厂家难以接受。
- 不维护:目前在厂商合作中,经销商都明白仅靠自己是不行的,除了政策,还需要厂家派驻专业的销售人员来进行协助,为此一些经销商甘愿成为单纯的物流配送商,对于市场拓展和维护都希望由厂家派驻销售人员来实现;厂家苦恼的是,由于资源有限,大多数都不可能为每个经销商配置足够的销售人员来协助,否则销售团队将极其庞大,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管理难度也大幅增加。因此厂家希望经销商自己强化销售团队,而不是过于依赖厂家,但经销商往往也无法做到,这样就使市场难以得到维护。
从上述厂家与经销商各自对厂商冲突的看法可以发现,双方经营价值观和商业模式的不匹配,就是造成厂商冲突的根本原因。对于厂商双方而言,都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拓展市场。商业合作之所以复杂,就在于每个合作方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每个厂商都希望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来合作。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在最大程度上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关系到双方合作的顺畅程度。如果没有找到利益的平衡点,就必然会产生冲突,越不平衡冲突就越大,也就要求厂商双方都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而不能仅考虑自身的需求,对双方的充分了解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