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简单讲了“精一执中,是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紧接着下面一句是“建中建极,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这个“精一执中”与“建中建极”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呢?“精一执中”,是尧、舜、禹三圣所传的心法;“建中建极”,则是商汤、周武王运用这个心法,在社会人间建立起这么一个治理系统,建立起这么一套人伦正道,这个就叫做“建中建极”。
什么是建中?《中庸》上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的根本就在这个“中”字上面。这个“中”是什么?是心性本然的状态,就是《中庸》上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啊!这个心性本然的状态,你要看看不见,要抓抓不住,要摸摸不着,无形无相,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然而,当你通过“精一执中”,真正体会到了这个心体之后,就能够把“中”的感觉抓住了,就能够在自己的生命中,把这个“中道”建立起来了。当然,商汤、周武王不仅是在自己的个体生命中“建中”,而且还通过治国平天下,在社会人间把这个“中道”牢牢地建立起来。这就是内圣外王的伟大事业。那么,什么是建极呢?其实,“建中”和“建极”是说的一个东西,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样,是同一个事物的正反阴阳两面,是“同出而异名”。建中建极,归之于内则谓之“中”,示之于外则谓之“极”。蔡沈先生说这是商汤、周武王递相传承的心法,也是他们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大法。
如果大家听过我以前讲《易经》,对“建中建极”的理解就更容易一些。建中建极,实际上就是《易经》的乾坤阴阳之道。建中,就是建立起坤卦“用六永贞”之中;建极,就是建立起乾卦“用九群龙无首”之极。旋乾转坤,一阴一阳,正是人间正道的完整显现。
很对人对《易经》乾坤二卦的“用六”、“用九”不甚了了,历史上各家易学在此都没有达成共识,众说纷纭。那么,在我所体会的易学里,所谓的“乾卦用九”,其实是《易经》六十四卦中所有阳爻的运用法则;而“坤卦用六”,则是《易经》六十四卦里所有阴爻的运用法则。就易数的特点来说,“九”是阳数之“极”,一、三、五、七、九,这是阳数;“六”是阴数之“中”,二、四、六、八、十,这是阴数。乾阳所体现的精神是“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外向的、运动不息的状态;乾阳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表现出刚健勇毅的极致来,所以用“九”这个阳数之极来代表易卦中所有的阳爻。坤阴所体现的精神状态是“厚德载物”,是以柔顺、收摄、归藏为特点,所以用“六”这个阴数之中来作为易卦所有阴爻的代表。乾阳的特性是在“九”这个阳数之极上显现,坤阴的特点是在“六”这个阴数之中上显现。
乾阳刚健,往往失之于执我自强之骄躁,所以,阳爻“用九”时,则以无我、无为消其躁阳之气,以“见群龙无首”为吉。坤阴柔顺,又往往失之于阴柔无守之险邪,所以阴爻“用六”之时,须牢牢树立“永贞”之正气,使阴邪之气无侵袭之机,方可利己利人。这就是“建中建极”的精神原则,实际上也正是大易乾坤之道的展现。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听明白?以前听我讲过《易经》的人就好理解,如果没有《易经》的基础,听这一段就困难一点。不过,听不懂也没有关系,我们慢慢学,听进一点是一点,不要着急,只要声音能进到耳朵里面去,就算没白听。大家要知道,我们这个心厉害得很啊!佛教里面讲“一入耳根,永为道种”,凡是进了你耳朵里的话,凡是被你的五官所接收到的东西,不管你懂不懂、理解不理解,都已经变成了种子,藏进你的“八识心田”里。我们不要怕没有听懂,这颗种子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八识心田,只要因缘成熟,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哪怕是多少年前无意间埋下的种子,都会有成熟的一天。虽然有些朋友对这一段听不懂,没关系,今天你已经结了善缘,跟大易之乾坤之道结上善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