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定论,道在得人

前一章我们讲“齐家”做好了,治国就如“示诸掌”那么容易。当然,这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也是理想境界,除了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还有文、武、周公以外,后世没有人能够达到。所以,在第二十章里讲“治国”,就是退而求其次。

这一章从鲁哀公问政开始,孔夫子就谈到了儒家的治国之道。如果说前面一章说的治国之道是“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的话,这一章里讲的就是有所作、有所为。这是整部《中庸》里面最长、也是最细致的一章,算得上是儒家入世之道、治国之道、经世致用之学的集中体现。

鲁哀公是孔子晚年时鲁国的国君。我们看历史上帝王的谥号,像哀、幽、厉之类的,都不是什么好鸟;当看到像文、武、成、孝这些谥号,基本上都是比较有修养、比较有作为的君主。遇到鲁哀公也是孔子的悲哀,不过鲁哀公还是很尊重孔夫子,毕竟孔夫子在当时也是名满天下,他的弟子非常多,在各个国家都是重臣、贤臣,有很高的地位。

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孔夫子晚年没有从政,没有被政事缠绕也是一件幸事。正因为孔夫子有那么多闲暇时间,才能够删诗书、订礼乐、序周易、著春秋,才能把中华上古文化进行全面集结、整理,最后完整地传承下来。如果孔夫子当时受到重用,就像现在我们的温总理那样,成天在天上飞来飞去,忙碌劳累得要命,就没有时间来集结这些文化经典了,我们后人也就看不到这些伟大文化的结晶了。想一想,这也是中华文化的幸运。

当然,孔夫子对鲁哀公是没有好感的,所以对“哀公问政”的回答,就很不客气了。“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意思是,你来问国家是怎么治理的,你去翻书嘛!文王是怎么治理国家的,武王怎么治理国家的,书上都写着,你自己去看呀!他们的方法都是公开来的,谁都可以看得到,还来问什么呀?你又不是不认识字。

下面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个话也是分量很重的,意思是有这个人在,国家就能够治理得好;这个人不在了,国家的治理也就不行了。这是话外有话啊!背后的意思是,你鲁哀公不是文王、武王这样有德行的人,所以国家才治理不好嘛!

以前的高僧大德们,嘴里经常说“道在得人”。什么叫道在得人?我们看现在佛教的寺庙修了那么多,有个统计数据说,这两年来全国一共修了两万多个寺庙,可是,佛教真正就兴盛起来了吗?说实话,这几年我看到的关于佛教内部的负面报道,还真是不少,很令人担忧。道在得人啊!老一辈的高僧大德走得差不多了,但新一辈的龙象之才又有几个?真正有道的人有多少?真正能够荷担起如来家业的人有几个?真是少之又少!所以,要想事业兴旺,人才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教育永远都是头等大事。我们看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里面葛优演的贼王他也感到人才欠缺,屡屡告诫手下的小毛贼:“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最重要啊!”

这是从古到今的一个定论。想要天下大治,没有人才不行。一方面最高领导者要发现人才,要知人善用;另一方面,作为最高领导者本人,也要向古圣先王们看齐,要让自己变成真正的人才,这样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