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裁员的后遗症

近期听说企业裁员的消息很多,在目前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机会,采取人员优化的举措无可厚非,但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评估、筹划和准备,才能确保裁员没有“后遗症”。我了解有一家企业,看到春节后业务量进入低谷,而且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内可能都不会有大的起色,于是做了非常严格的裁员计划,把各团队所需员工数量计算到最极端的情况(下限),然后大刀阔斧进行裁减,优化比例平均为20%,部分团队达到30%以上,并支付给优化的员工一笔不小的补偿。

结果刚把人员优化了,保留下来的员工就不稳了,接连提出离职,特别是有一个关键的对客部门,原有班底几乎“出清”,导致客户侧的工作频频“亮红灯”;这时,企业只能重启招聘工作,但招聘的时间周期是一个问题,人员培训的成本也是一笔无形的投入。这种情况,可能是很多企业始料未及的,就是裁员带来的其他“副作用”、“后遗症”,最后算下来可能并没有真正节省成本,反而是增加了成本。而且,最大的损失在于给业务造成的影响,包括业务能否接得住,客户满意度的下降,客户的流失,市场机会的丢失等。

(1)裁员要注意人数边界与结构

企业在规划“组织瘦身”、人员优化时,一定要充分评估组织能承受的裁员的边界、临界点。因为一个组织或团队,其架构的稳定性是有一定的人员结构、数量要求的。到了某个临界点,可能整个团队架构稳定性就会出现问题,团队就会有“崩塌”的风险。

在裁员时,对裁减人员的结构要特别讲究,你可以减去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岗位与人员,但不能把业务主航道、主流程上的岗位与人员做太大的变动,因为这些都是核心业务或其支撑;就像房子不能把承重墙拆了,一拆房子可能就崩塌了。我突然想到房子盖好后脚手架拆除的例子,拆脚手架应该与减员比较类似,是很讲究步骤的,搞不好可能对建筑本身及工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专门找了脚手架拆除的方法/步骤与注意事项,以供大家参考。

拆架前的准备事项:

应全面检查脚手架的扣件连接、连墙件、支撑体系等是否符合构造要求;

应根据检查结果补充完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拆除顺序和措施,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拆除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

应清除脚手架上杂物及地面障碍物。

拆架时应划分作业区,周围设绳绑围栏或竖立警戒标志,地面应设专人指挥,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

拆架的高处作业人员应戴安全帽、系安全带、扎裹腿、穿软底防滑鞋。

拆架程序应遵守“由上而下,先搭后拆”的原则,即先拆拉杆、脚手板、剪刀撑、斜撑,而后拆小横杆、大横杆、立杆等,并按“一步一清”原则依次进行。严禁上下同时进行拆架作业。

拆立杆时,要先抱住立杆再拆开最后两个扣件,拆除大横杆、斜撑、剪刀撑时,应先拆除中间扣件,然后托住中间,再解端头扣件。

连墙件必须随脚手架逐层拆除,严禁先将连墙件整层或数层拆除后再拆脚手架;分段拆除高差不应大于2步,如高差大于2步,应增设连墙件加固。

拆除时要统一指挥,上下呼应,动作协调,当解开与另一人有关的结扣时,应先通知对方,以防坠落。

拆架时严禁碰撞脚手架附近电源线,以防触电事故。

在拆架时,不得中途换人,如必须换人时,应将拆除情况交代清楚后方可离开。

拆下的材料要徐徐下运,严禁抛掷。运至地面的材料应按指定地点随拆随运,分类堆放,“当天拆当天清”,拆下的扣件和铁丝要集中回收处理。长杆件用塔吊运到地面,扣件及短杆件放入楼层内,再用电梯运至地面。

高层建筑脚手架拆除,应配备良好的通讯装置。

输送至地面的杆件,应及时按类堆放,整理保养。

当天离岗时,应及时加固尚未拆除部分,防止存留隐患造成复岗后的人为事故。

如遇强风、大雨、雪等特殊气候,不应进行脚手架的拆除,严禁夜间拆除。

翻掀垫铺木架板应注意站立位置,并应自外向里翻起竖立,防止外翻将木架板内未清除的残留物从高处坠落伤人。

(2)要留心裁员的“尾流”

裁员就会有连带影响,就像一艘船行驶过了之后,背后会留下长长的“尾流”。不要以为裁员的动作,被影响的只是被裁掉的员工、离开的只有被裁掉的员工。裁员的影响是会有扩散性、传染性的,容易造成人心动荡、军心不稳的情况,其他留下的员工也会缺乏安全感,对公司的信心下降,他们可能出于职业发展考虑(获得更为主动的选择权),会去看外面的职业机会,并提出离职申请。

没有被裁的员工,也会因为裁员的影响,主动提出离职——这是一个规律,而且每家企业、每个团队可能都会有一定的比例,这就是裁员的“尾流”。企业一定要把这个“尾流”的数量计算进去,看你的组织最后剩下多少人,能不能接得住业务。

当然,可以事先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在裁员前,先和公司计划保留的员工沟通,询问他们的意见:如果公司有一定数量的裁员(但不是他们),他们会不会考虑继续留下来,还是会主动离开。这样沟通过之后,你会心里有数,有多少人会留下来,有多少人会离开。如果有的人有主动离开的想法,你可能要把这个因素,考虑在整体裁员方案或预案中,前瞻性去思考与准备,就更有主动性的应对裁员的后续影响。

(3)要考虑好业务复苏后怎么办

裁员是基于业务量不理想为出发点去做计划的,但通常企业都是偏悲观、静态去考虑业务量的变化,或者根本没有提前去考虑业务复苏的情况。

一定要考虑好裁员后,如果业务复苏怎么办。你是会重新启动招聘吗?招聘什么岗位、招聘多少人?是用自有员工,还是用实习生、顾问、人力外包或业务外包?这就要对业务复苏的时间、规模进行一定的预测,并根据业务复苏的情况计算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人员补充、分配,提前为业务量复苏做好人员预案。

裁员的前提,是要确保组织的再生、再造血的功能,不要自己把组织的核心功能、最后的“班底”都给“干废”了,那就变成“自废武功”了。让组织保持可扩展性、弹性是非常重要的。

(4)用强制休假代替裁员

如果企业只是遇到业务淡季,过了淡季后一定会迎来业务的高峰,或者业务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复苏(一般情况会在6个月内复苏),那么,裁员就不一定是必选项了,只是一个可选项;而另一个可选项就是——强制休假。

有计划地开展员工轮流强制休假(优先用不算薪的事假)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大幅降低成本,比如一个部门分成两批人,各半个月轮流休假,那么人员成本就降低了50%。如果整个公司在淡季(如一个季度)都实行这种机制,那么整个季度就相当只支付了约1.5个月的人员成本。当然,这种方式需要公司管理层的决策,需要各部门负责人的充分认同与配合,并需要充分与员工沟通,获得业务主管与员工的支持,才可以实施。

最为重要的是,强制休假的出发点——“为了保存员工全体而采取强制休假”,能否获得广泛的认同与支持。强制休假也要评估好风险,管理好预期,否则,也有可能出现优秀员工流失的情况,因为他们的收入减少了,工作缺乏挑战性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外部面试了。

总之,裁员的动作,要慎之又慎,预则立,不预则废。裁员如果是“跟风式”的“止血”,可能会让企业提前“阵亡”。充分考虑好各种情况,做好风险评估与应对预案,才能减少裁员的影响,并通过裁员进一步激活组织,实现人员结构的优化,并为后续业务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