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中,希腊、印度和中国各有特点,古希腊的智慧与文明聚焦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古希腊文明是科学技术的源泉;印度则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今天的冥想瑜伽源自于此;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让我们更加关注人与人的关系。翻开四书五经,处处跳动着仁、义、忠、信等字眼,它们约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及关系准则。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汉武帝刘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农耕社会就构建了“封建等级伦理秩序”。王侯将相在封地上建功立业,黎民百姓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休养生息,“三纲五常”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理想。文人要留名;武将要建功;普通百姓也要耕读传家、光耀门庭;封建帝王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国为家,具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夹裹了糟粕,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部分成了社会前进的包袱。中国的工业化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即便是张之洞也不敢动“国之根本”,只好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行动纲领,不敢触及根本。只有在新文化运动中才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提出向西方学习“德先生、赛先生”。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真的革了文化的命,成了一场文化劫难。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粮店”,“粮店”关闭了,人们没有了精神食粮,也就空虚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不能革文化的命,文化只能在改良中一步一步地前进。
当下的国学热是对“革文化命”的纠正,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让更多的人热爱国学,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自信与力量。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然而,这个精髓没有被世人领悟。学国学是了古为今用,从国学中汲取仁、义、礼、智、信等精华,坚定人们的价值信仰、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不是一头扎进四书五经中,从中学习“治人”的智慧,更不能向“宫廷剧”学习驭人的帝王之术。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应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我们不需要“文化大革命”,但我们需要文化大变革,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变成“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古老、灿烂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儿女,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能夜郎自大,需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东方的智慧属于人类,西方的文明也同样是人类的文明,正如中国台湾歌手组合S.H.E在《中国话》中唱的: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不论是“东风西进”,还是“西风东进”,东西方文化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从浩瀚、厚重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养分,推动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广泛学习、借鉴外国的科技文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