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一个义项非常宽泛的词,这里仅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从理论上说,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甚至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的作用。
所谓“生命在于运动”。事实上,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运动并不单单是要从事某一项专门(或者专业)的体育运动。比如:
生活中的运动:包括走路、爬楼梯、骑车上班、园艺活动、家务、逛街、购物等。
伸展运动:包括瑜伽、拉筋动作、柔软体操等。类似站在墙边,双手沿墙不断向上伸的“爬墙运动”;双手在身后握拳拉伸背部;手举过头顶,腰部后弯,拉伸腹部等无需器械和场地要求的一些简便运动。
还有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登山、有氧舞蹈、健身操等有氧运动,以及包括乒乓球、网球、篮球、高尔夫等休闲的球类运动,甚至还有那些以力量训练为主的肌肉运动,包括重量训练、仰卧起坐、俯卧撑、拉力带等。
但是,纵观近些年出现的马拉松、广场舞、暴走、健身,乃至郊游等一个个现象级的热点和潮流,在认同并实践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与价值的同时,作者还是谨慎地认为,每位培训师作为一个个体,对于真正有利于自身身体健康的运动,至少应该有一个相对理性的认知。
第一,让运动回归到以身体健康为目的的单纯指向。
作者接触过一些培训师,虽然其坚持锻炼的精神和毅力令人佩服,但是,当锻炼成为一件与自己较劲的事情(比如:每天一定要跑够5公里),或者将锻炼当成某种炫耀的资本(比如:记录每天步行步数不能低于两万步)的时候,估计已经背离了身体健康为指向的目的了。
第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基础素质千差万别,那些流行的某个运动项目不见得适合具体的某一个个体,培训师也不例外。
运动固然能塑造我们强健的身体,增强我们抵抗疾病的能力。然而,对人体而言,运动也是有极限的,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的,对人可能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美国神经科学家贾斯廷·罗德就在研究中发现,那些运动成瘾的老鼠的大脑反应比运动量正常的老鼠迟钝。该项报告发表在《神经科学》和《行为神经科学》杂志上。由此罗德指出,“运动虽然对大脑有益,但也应该适可而止”。
每个人体质不同,一定要根据自己当时的体质决定运动量。一旦过量,不仅无益,反倒可能损害身体机能。
回到培训师个人,虽然没有能够给出具体、确切的运动标准,但是,结合职业性质、工作特点及自身身体状况,设定自己的运动计划,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运动习惯,还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培训师来说,选择一些不会受天气、场地、器械等因素影响而中断的运动项目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运动对于身体健康而言,长期坚持恐怕才是最重要的。作者早些年也会参与诸如跑步、打球、游泳之类的运动,但是,常常因为出差受到场地、天气、器械等因素的影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很难做到每天坚持。直到2013年年底,作者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位太极拳教练,发现这项运动除了可以强身健体外,还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如此一来,从一开始就找不到任何借口,哪怕是中断一天……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就成为自己每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所以,关于运动,或许也可以用一首打油诗来总结:
身体要健康,运动不能少;
潮流也许好,切忌赶时髦;
不用挑场地,无器械更妙;
坚持成习惯,身心愉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