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未能有效驱动业务部门

流程治理体系的基础在业务部门的底层业务流程中,流程治理要真正产生让大家认同的,看的见的效果,还得同业务KPI紧密结合。如果不能有效驱动业务部门,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流程治理中,流程治理体系将难以真正落地,并产生实际效果。

流程治理体系的推进中,以下三种情况下才能有效驱动业务部门:

第一,战略驱动。对一个公司来说,首先应该明确发展战略,基于战略才会做出后面的经营决策。对一个部门来说也是如此,承接公司战略,基于战略落地执行要求,分解到业务部门的具体任务才会受到部门领导的重视。这种驱动是自上而下的,职能式管理的驱动,也式属于被动驱动的方式。做的好的战略驱动应该是自动自发的,好比一个人,身体本来很好,但是为了让自己一直处于健康状态,他会做健身,跑步,我认为这是属于战略驱动的改进。对业务部门来说,只有基于这样主动的改进,才能驱动自身的管理改进,才会更好的接受流程治理体系;

第二,问题驱动。对一个人来说,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身体出现问题了才会去医院接受治疗,这属于问题驱动的改进。对业务部门来说也是如此,当业务运行有问题的时候,才会想到如何进行问题改进,这样的驱动下,业务部门希望能快速解决问题,而流程治理的解决方式属于根因治疗,基础建设的改进,见效缓慢,所以基于问题的驱动来进行流程治理体系的建立,往往很难被业务部门接受;

第三,机制驱动。机制是指形成的一种工作惯例或者固定的运行规则,比如年度述职,年度审计等,这种机制下发现的业务问题,业务部门基于这些问题进行管理改进,就是机制驱动的改进。这类驱动一般是发现问题的周期长,业务部门平时忙于业务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将会手忙脚乱。如审计监察发现的问题,一般都是违背公司管理制度,存在经营风险的问题,这种问题一旦被发现,首先要承担的是问责,如此业务部门就会非常被动。只有通过平时自动自发的管理改进,才能有效预防这类被动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这三类驱动都是触发业务部门投入流程治理体系建设的动力,但最有效的还是第一类驱动,基于战略的,自动自发的管理改进。现实中,这类驱动又是特别少见的情况,因此流程治理团队必须将流程治理体系建设同战略驱动紧密结合,如此才能有效驱动业务部门投入到流程治理体系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