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观点:以后禅修可能会成为许多创意工作者常态化作业流程之一,和人工智能一起,成为引领21世纪创意源泉大爆发的阴阳两极。
秦士心中的“禅”,认为他既不皈于佛,也不属于道,与宗教意识形态无关。中性意义上的禅,是每个人与自己身体、灵魂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这种过程有可能是调息打坐,也可能是抚琴抄经,抑或是以极度的专注去做一件事情……
文字工作中的禅,就在于把所有的字都看成有脸谱、有性格、有灵魂的士兵。他们潜藏于你的大脑,甚至游走于虚空。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第一时间出现、集结。好似一杯装有各种溶解物或杂质的水,在动荡的环境中沉渣泛起、一片浑浊,很难透过它洞穿外面的世界。如果静下来,内外兼修地静下来,水变清澈了,世界的倒影或折射就能清晰呈现(见图8-2)。
图8-2 秦士概念手绘图“杯中水”
秦士有一套亲自践行的“禅道九步静思法”,每每遇到疑惑,照此一“坐”几乎十惑九解。特将其分享给读者、有缘者,助你提升思维的敏捷度和清晰度。
第一步:静心。
如果难以静心,打坐前可先抄抄《心经》、读读《道德经》之类的传统经典。心静了,大脑里的杂念自然就少了。
第二步:时机。
打坐的最佳时间: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卯时(清晨5点到7点)。子时是一天中阴阳交替的时段,人打坐的实质是平衡体内阴阳、寻求身体内外能量交换的过程;而寅时是一天中微阳初升、生命力开始勃发的时段。如果条件不具备,也可以利用其他碎片化时间打坐。
第三步:光线。
光线强度中等偏暗,光源最好不要直射眼睛。初学者不要选择太黑暗的环境,否则容易昏沉且缺乏心理安全感。
小窍门:每天保持充分的睡眠,不要以打坐代替睡觉,更有利于进入禅境。
第四步:声音。
不求万籁俱寂,但求自然和谐,有些许虫鸣鸟叫、微微的潺潺溪流之声更佳。
第五步:嗅觉。
在室内可以点一些淡雅的檀香,或在松间林下感受松脂淡香,倍感神清气爽,更有利于进入状态。(温馨提示:在野外打坐,为安全起见建议结伴而行。)
第六步:温度。
室内正常温度不冷不热即可;在外选择避风、温暖之处,不要让脖颈、膝盖、脚踝直接受风。因为打坐时体内气机驱动、微阳上升,身体毛孔会自然张开,切记不要让寒气入体。另外,打坐时身体有时会出现内热,莫名地出汗,属“阳气生发”后的正常现象,不必紧张。
第七步:活动。
打坐前后,都需要有一定的热身和舒缓动作。
上座前,脚尖快速踮起同时提肛,并深吸气;脚跟落地时缓缓将气息吐出。该组动作做24次,可冲击下丹田,有利于驱动体内气机。
打坐后的舒缓动作以踢腿和膝关节旋转为主,正反方向各9次,促进下肢血液回流、舒缓麻木的神经,避免让“坐禅”变“坐残”,预防打坐对身体造成的慢性劳损。
第八步:调息。
盘腿落座,慢慢吸气,想象宇宙天地间的能量、万物灵气精华,从头顶百会穴、眉心处绵绵吸入,悠长不绝,存储于小腹正中稍作停留。然后再缓缓吐气,意从会阴而上,气走后背从督脉(脊柱)上行至颈椎上部风府穴(脑后勺下部),再上到头顶百会穴,经由鼻腔、口腔,想象将代表身体内消极负面的黑气缓缓吐出。
每组吸气、呼气的过程不低于9秒……如此至少9组呼吸轮回,之后就顺其自然。
第九步:姿势。
初学者怎么舒服怎么坐,无需双盘,甚至无须单盘,直接盘腿坐下即可。用一个蒲团或枕头垫在臀部偏后位置,上身稍向前倾,不方便的时候正襟危坐也可。初习者腰部最好有靠,不必追求形式上的法相庄严。
打坐是一种灵魂与身体和谐共处的艺术,坚持下去,相信对于开拓你的灵感思维大有裨益,更有甚者可实现与自己灵魂的深度对话,激发我们的创作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