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感缘起,生死轮回

在身体还存在的时候,这个鬼和神还有所依附,如果肉体不在了,就没有依附了。我们活生生的身体,总有一天要消解掉,一切生命都有始有终。终结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游魂为变”,你的灵魂出窍了,精神跑出去旅游了,遇到其它东西就依附上去,与之一结合,就是游魂为变,产生了生命的变化。佛教里面讲轮回,神识变迁的道理也是如此。

我们说灵魂出窍,或者说人死之后灵魂到处去旅游,东游西荡,遇到要寄居的身体就进去了。这个并不是跟我们耍骰子、玩轮盘赌一样,碰见哪个就是哪个。这中间有个作用,佛教说得很清楚,就是业力,就是所谓的业感缘起。

我们的精神离开肉体之后,灵魂出窍,也就是佛教中称的业识离开身体,受业力牵引而进入下一个轮回。如果没有这个业力的话,你的业识是不可能和这个寄居的身体结合的。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比如我喜欢吃苹果,不喜欢梨子和桃子,由于长期吃苹果,我就会越来越加剧执着于对苹果的喜爱,这就是长期的“业”而形成的执着力量。你出去在水果摊上,看到很多其它的水果,香蕉、梨子、桔子、菠萝什么都有,卖水果的人给你推销,拿这些到你面前叫卖,你都不会理,因为你不爱吃它们,跟它们没有这个业感嘛!你就是要去找苹果,一见到苹果马上就凑上去了。这就是我们业识感应的缘故,精神当中的业识就是这样缘起的。

我们要注意啊!自己平时爱好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和你的精神产生缘份了。有些人喜欢养宠物,把猫儿、狗儿当作人来养,成天都“乖儿”、“乖孙”地叫,这样是很危险的啊!这样做的话,时间长了,对它有了亲切感,对猫、狗的业感就形成了。有一天你灵魂出窍后,精神做不了主,就会自然随着你的爱好和业力走,啥东西对你很亲切,你就会跟着那个东西去。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你特别恨、特别讨厌的东西、特别害怕的东西,也会跟你形成业感哦!不是冤家不碰头啊,这也是业感缘起的道理。

有人说我死了以后,下辈子想变这变那,不想变这变那。这个并不是你想变什么就可以的!如果可以选择,个个都想变神仙,个个都想成佛成圣。所以,这就需要平时从业力上面来培养。善业的感应成熟,就会往生善道;培养的是恶业,是地狱种子,那感应成熟就很危险了。这就是“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道理。

《系辞》中的这一句,实际已经说到了佛教的轮回之学,只不过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里面,是不喜欢做精密的逻辑分析,不喜欢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般地去推导。中国人喜欢大而化之,把大原则讲了,你自己去把握这个细节就行了,所以没有形成印度思想文化中严密的逻辑系统。中国人不爱这么搞,我们之所以能够接收佛教的观念,确实因为中国本土文化里面有这样的种子。

六道轮回的观念,不是只有佛教才有,它是印度古老的宗教文化里面共有的,比如婆罗门教、古印度教,都是这样认为的。佛教与其它宗教根本的区别并不在因果轮回上面,而是更深一步,在般若空性上面与其它宗教有所区别。我们说《易经》讲的是天地万物与社会人生的变化规律,实际上跟佛教中所说的世俗谛是一回事,一切事情无非就是因果,生命的变化也无非就是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