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三家作为主干,但为什么儒家一直被当作主流呢?就是因为儒家修为的入手处最平易亲切,同时社会涵盖面又最大最广。“仁义中正”这四个字如果要发挥的话,需要很大的篇幅。比如说这个“中”字,整部《中庸》都在谈这个,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要我们能够仔细体会,遵照着去努力践行,就能在圣人之道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这就是儒家修学的步骤和方法。“守”、“行”、“廓”,就是三个阶段。对于仁义礼智信,我们首先要去“守”,只要体会到了这内心的一念之诚,将它发之于外,就是仁义礼智信。这就是我们要坚持、坚守的根本。同时,我们还要让自己的心性保持在“中正”的状态。“守之贵”,就是能坚持这种操守的人,那是非常尊贵、非常稀少难得、非常了不起!守住这种心念之后,还要去行。“行之利”,我们把这种稀有难得的精神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学习中落实下来,以圣贤之道为道,这样的话,你的行为就会无往而不利。
“廓之配天地”,如果我们能把自己体会到的、守到的、做到的这些仁义之事扩展开来,就可以体会天地之道,就可以与天地同在。廓,就是扩展的意思。这个说起来似乎很玄,但是《易经》本身就是谈这个事情,人之所以能够体会天地之道,是因为天人合一,天人本一,我们只要从社会人伦的基础上入手,扩而充之,推而广之,就能天地之道,从而“参赞天地之化育”。
后世的儒家都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天性,所以,“廓之配天地”,就把五常与五行、五音、五方等自然向度的概念相匹配。
比如仁,与木性相配,东方甲乙木,代表万物之生气。义,与金性相匹配。金代表锋利、有决断,与义所代表的属性相当,西方庚辛金,为萧杀之气。礼,与火性相配,南方丙丁火,通过燃烧带来的热量。礼,正好可以把人与人的关系融合在一起,有火的属性在。以前有个禅师去问老和尚:什么是佛?老和尚说:丙丁童子来求火。丙丁童子代表南方,就是火,你本身就是火,又来求什么火呢?什么是佛?你就是佛嘛。智,与水性相配,北方壬癸水。水能滋养万物,上善若水。人的心灵只要常常处在流通灵动的水性状态,就是智慧通达的表现。信,与土性相配,中央戊己土。土旺四季,说明一切人都必须在“信”上面得到受用,才能够深厚、坚固、长久。
当然,这只是古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自然科学的认知相比较,显得还是机械了一些,也未必都能一一对应。但是,即便是在科学倡明的今天,我们仍然要看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这种思维将生命内外的联系打通,从而使中国人对天地宇宙与世道人心的认识,有了一个完整一体的系统经验。这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核心理念——天人合一。大家想一想,如果自然宇宙的知识没办法体现在社会人事上,那么,自然宇宙对人类的生存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就毫无用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