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主要是指对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和适宜性进行的检查活动和过程,就审核的方式来说,审核具有系统性和独立性的特点。系统性是指被审核的所有要素都应该能覆盖到;独立性是为了使审核活动独立于被审核部门和单位,以确保审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主要是要确保工厂正确履行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的各个要素,对于一些不符合系统要求的问题能第一时间被发现、通过及时的整改措施能规避风险和事故的发生。
工艺安全管理审核是从管理的层面上去确认工厂是否落实了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的要素,以确保工艺系统的安全。比如,对于工厂的某个压力容器,从工艺安全管理系统上审核的内容是整个工厂是否有有效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压力容器的设计、安装、运行、维护和维修等环节符合政府法规、标准、公司自己所制定的相关标准等。主要关心的是那一个系统的设备的管理系统本身是否完善、是否处理健康的运行状态、是否有依据可行,还有的是会提出一些改善管理系统的意见。
对于工艺安全管理审核的频率,工厂应该怎样去确定呢?总的来说,工厂应该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工厂的实际安全情况来制定。总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公司内部政策。如OHSA要求工厂至少每三年进行安全管理系统的审核。有的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更加严厉的要求,或许每年进行一次,甚至每年进行两次等。
(2)经过评估,工厂所面临的安全风险的大小来定。如果工厂工艺过程中涉及到的危险化学品较多或数量较大、高温高压等比较严格的操作条件与环境较普遍,系统审核的频率就应该相对来说高一些;如果工厂周围的情况是存在比较多的居民、学校或医院的,或可以成为增加审核频率的依据。
(3)工厂的发展史。对于一些新建的工厂或新并购的工厂,通常都是需要重新进行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的审核的,并需要适当的增加审核的频率。原因是这些工厂,要么就是刚刚建立了工艺安全管理系统,要么就是延续了以前的工艺安全管理系统,他们都有可能与公司的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的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如果对这些工厂的审核,发现它们与OHS的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的规定或公司本身的工艺安全管理要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时,就需要增加审核的频率了。
(4)工厂最近的安全状况。如果工厂在近期内发生的意外或现场发现的未遂事故比较多或呈现上升趋势的,则需要第一时间组织并增加工艺安全管理系统审核的频率。
(5)相类似的工厂出现了安全事故。同行业的安全事故是最值得工厂去深思和借鉴的。如果了解到其它类似工厂出现了某种安全事故,工厂内部则需借鉴事故的教训,对工厂相关方面的工艺安全进行系统审核。这种审核通常只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的要素。例如,同行业发生安全事故的为局限空间作业的,就可以考虑工厂是否对局限空间作业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是否对局限空间作业有详细的操作说明与监管制度等等。
工厂根据情况确定定符合自身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的审核频率后,提前制定审核计划。不管是第三方审核机构的审核还是工厂自身所成立的审核小组的审核,都应该事先编制一份工艺安全管理符合性审核标准。根据OSHA工艺安全管理系统各个要素的特点,列出审核标准的内容,工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中找出有工艺安全管理系统需要改进的地方。
表8.1 工艺安全信息审查表
要素 | 具体内容 | 备注 |
KE1 工艺安全信息 | a. 是否建立了工艺安全信息资料管理制度? b. 是否编制了工艺安全信息清单?安全信息资料? c. 工艺安全信息是否及时更新,例如工艺系统发生变更时,是否及时更新原有的工艺安全信息资料? d. 在开展工艺危害分析之前;是否编制了必需的工艺安全信息? e. 工厂生产、使用和储存的化学品是否有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它们是否包含必要的信息? f. 是否有与工艺技术相关的文件资料:完整的工艺流程图、物料平衡与能量平衡、工艺系统中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的说明文件、说明化学品的最大储存量的资料以及说明安全操作范围的资料? g. 是否有工艺设备相关的文件资料:竣工图是否包括设备的规格(可以与工艺危害分析报告和机械完整性的记录对比)、建造材质、工艺管道仪表流程图、爆炸和火灾危险区域划分图、泄压系统的书面设计资料、通风系统的设计资料、安全系统的说明文件? h. 工厂是否保存了设计所依据的规范和标准的清单? | |
KE2工艺危害分析 | a. 是否完成了工艺系统的工艺危害分析? b. 是否使用了规定的工艺危害分析方法(如果不使用规定的方法,需要说明)? c. 工艺危害分析报告是否包含了必要的信息? d. 工艺危害分析提出的改进措施是否按计划完成?. e. 是否每隔5年对以往的工艺危害分析结果进行了有效性确认(Revalidaion)? | |
KE2变更管理 | a. 工厂是否建立了书面的变更管理程序? b. 变更管理程序是否要求评估变更对安全和健康的影响? c. 变更管理程序是否提出了变更的审查和批准要求? d. 变更管理程序是否规定了临时变更相关的要求? e. 受变更影响的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及承包商雇员是否接受了变更相关的培训或通知? f. 确认是否及时更新了受变更影响的文件和图纸? | |
KE3投产前的安全检查 | a. 在新设施建成投产前或现有设施变更(那些需要更新工艺安全信息的变更)投人运行前,是否完成过开车前安全检查? b. 投产前安全检查是否确认了:设备等的施工安装符合设计要求、编制了安全操作每人操作程序、完成了工艺危害分析及其提出的改进措施? c. 在投产前,是否对相关员工进行了培训? | |
KE4操作程序 | a. 工厂是否为工艺系统的操作编制了书面的操作程序并实际使用它们? b. 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是否容易获得操作程序? c. 是否定期检查确认操作程序,以确保它们反映当前的实际生产需要? | |
KE5培训 | a. 生产操作人员是否都接受了工艺系统和操作程序的培训? b. 是否每三年为操作人员提供再培训? c. 是否采取适当的方式确认操作人员掌握了培训的内容? d. 检查培训和再培训的书面记录。 | |
KE6机械设备完整性 | a. 工厂是否编制、落实了书面的程序,以确保工艺设备的机械完整性? b. 工厂是否编制了与工艺安全相关的关键工艺设备种单? c. 压力容器是否符合API- 510和NBIC的要求? d. 储罐是否符合API - 653的要求? e. 管道系统是否符合API-570的要求? f. 释放系统是否符合API- RP -576和API- 510的要求? g. 是否向从事维修的员工提供了必要的培训(包含一般培训和麦业培训);以帮助他们了解工艺系统存在的危害和掌握相关的维修程序? h. 是否编制了适当的检验和测试程序? i. 工艺设备的检验和测试频率是否符合设备制造商的指南和好的工程实践 j. 所完成的对工艺设备的检验和测试是否有适当的书面报告密? k. 是否有不符合要求的工艺设备还在继续运行? l. 工厂是否有程序确保新建设备的制造符合工艺的要求? m. 工厂是否有程序确保维修材料、备品备件和备用设备等符合工艺的要求? | |
KE7动火作业许可证 | a. 是否存在书面的动火作业许可证制度(或作业许可证制度)? b. 是否明确定义了哪些作业属于动火作业? c. 是否明确说明了可燃蒸气的测试和监测的要求? d. 是否说明了填写和签发动火许可证的要求? e. 以往的动火作业许可证是否都是正确填写,并有相关负责人的签名? f. 如果审计时正好在工厂现场有动火作业,可以进行现场抽查以确认动火作业许可证是否正确填写和批准,现场是否满足动火作业的基本要求。 | |
KE8承包商 | a. 是否建立了选择承包商的安全要求或标准? b. 是否书面告知了承包商作业所在工艺区域存在的潜在危害? ; c. 是否向承包商说明应急反应的要求和行动计划? d. 是否对承包商员工进、出工艺区域及在其中停留进行适当的管理? e. 是否定期对承包商的安全绩效进行评估,确保承包商符合正厂规定的安全要求? f. 是否保存了承包商员工的伤害和职业病记录? g. 是否要求承包商报告不安全的状况? | |
KE9应急预案与应急反应 | a. 工厂是否编制了应急预案? b. 员工是否都接受过基本的应急反应培训? c. 是否定期开展应急反应演练? d. 应急反应小组的成员是否接受过培训? e. 确认工厂各个地方是否都能听见报警。 f. 紧急集合点距离工艺装置是否有足够的距离? g. 查看工厂现场是否布置了适当的风向标? h. 工厂是否有应急指挥中心(检查是否有必要的设备)? | |
KE10事故调查 | a. 是否建立了事故报告系统? b. 是否对事故和严重的未遂事故进行调查? c. 是否及时开展事故调查? d. 事故调查报告是否包含必要的信息? e. 是否建立了相应的制度来落实事故调查提出的改进措施(检查改进措施完成时的书面记录)? f. 与事故有关的人员是否审阅了事故报告? g. 是否适当保存了所有的事故报告(至少应该保留5年)? | |
KE11商业机密 | a. 企业是否向员工提供完成工艺安全相关工作所需要的信息或资料? b. 企业是否向外部审计人员提供完成工艺安全符合性审计所需要的信息或资料? | |
KE12员工参与 | a. 工厂是否有书面的“员工参与计划”? b. “员工参与计划”是否清楚说明员工如何参与工艺安全管理各个要素的工作? c. 员工或员工代表是否参与工艺危害分析? d. 与员工面谈,确认“员工参与计划”的落实情况。 | |
KE13符合性审核 | a. 检查工厂是否有书面的符合性审核程序; b. 是否每隔3年进行一次符合性审计; c. 查阅符合性审核报告。 d. 以往审计提出的改进措施是否已经落实; e. 工厂是否妥善保存了最近两次的审计报告? |
资料来源:粟镇宇,《工艺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p142
审核小组成员根据审核的形式与内容选定适合的人员与规模,所选择的人员必须是熟悉体系的要求以及对现场工艺安全管理系统有一定基础的人。根据事先制定的审核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的审核。在整个审核过程中,除了按条款以及审核内容进行审核外,审核小组成员必须尊重与执行现场的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的要求,做到认真与细致,对于任何一个不符合规定与要求的内容做好详细的记录。在审核结束后出具审核报告,并在后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的跟踪问题的改进措施与效果,使工艺安全风险得到控制或消除,直到问题得到闭环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