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动乱时代,往往就是在这个“制宪原则”上犯了错。比如王莽的新朝改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按说在当时,王莽在人们心目中是德高望重的,大家都觉得王莽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仁义谦恭,众望所归,但是后人却有不同的评价。白居易有一首诗《放言》,就写到了这个事情: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其中两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就是拿周公和王莽放在一起,作了一正一反的两个案例。
周朝初年,周公平定了管叔、蔡叔的叛乱,独揽大权。当时,周武王死了,武王的儿子还很小,周公摄政,天下的流言蜚语很多,都认为周公准备取代周武王的儿子,想自立为天子。这一下把周公闹得很紧张,只好离开了都城。后来,周武王的儿子成年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周公在武王生病时的祝辞,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祈祷文。那时候的祝词,本来是非常秘密的,是被密封起来的,周成王也是在很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原来,在周武王生病的时候,周公祝告先王,祈求把自己的寿命减下,让武王长寿,希望武王能够更久地治理国家,等等。周成王看了非常感动,于是就把周公接回来,让他重新管理国家。周公也不负众望,周朝八百年天下,周公制礼的确功莫大焉。
“周公恐惧流言日”,说的就是日久见人心。当时大家都以为周公要篡位,但事实正好相反。“王莽谦恭未篡时”呢?王莽在篡位之前,那是非常谦恭谨慎,待人彬彬有礼,谁都说他是圣贤君子。如果周公在恐惧流言的时候就死掉了,就没办法让时间来证明自己的清白,那么,后人就不记得周公的好名声,说不定孔夫子都不会经常梦见周公。而王莽呢?如果他在篡位之前就死掉了,那么,他在历史上一定会留下一世英名。所以,“向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如果时间稍微阴差阳错一下,后人就分不清他们的真伪了。
其实,王莽也非等闲之辈,当时他建立了新朝,也是希望改革西汉末年的政治弊端,希望重新把天下治理好,因此,他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历史上叫作王莽改制。
王莽新政,就是典型的“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在文化制度上,他想恢复周公之礼;在土地制度上,他想恢复西周的井田制;在财政制度上,他铸造了新的货币;在政治制度上,也想恢复古制,划天下为九州。结果,这样的一套改革下来,王莽不但没有稳定政治,反而一下子搞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许多制度的改革都执行不下去。结果,天下人纷纷造反,王莽在位十五年就被推翻了。
这就是“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他虽然坐上了天子这个位置,但是德性不够,没有圣人之德,这就叫“动辄得咎”。
王莽能把天下搞得大乱,史书记载有个细节非常有意思。当时造反的军队都直逼都城了,你猜王莽做了一件什么事情?他带了文武百官及都城百姓,在郊区筑了一个祭台,在祭台上亲自带领大家去哭天。在这个哭天仪式中,王莽就祝祷:哎呀!希望老天爷开眼啊!既然您老人家选我做您的儿子来代替西汉,为什么又让我这么快下台呢?你这样不公平啊!他向老天爷表达自己的委屈之情,然后,还让大家跟他一起哭。史书上记载说,王莽哭得非常卖力,居然当场昏死过去;文武百官、老百姓也都是哭声一片,响天彻地。
就从史书上记载的这一点来看,王莽的德性确实不怎么样,智慧也不怎么样。所以,历史上对王莽的评价,也就是乱世奸雄而已,没办法担当开天辟地的大业。在王莽之后,东汉开国的光武帝刘秀,就非常了不起,是真正有德、有位的人物。大家可以去看光武帝刘秀和严光严子陵的故事。王莽和刘秀相比,就要差许多档次了。
“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对于这一点,孔夫子本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后世对孔夫子的评价是“仁德堪为万世之师”,大家都尊他为“至圣先师”,但是,孔夫子虽有圣人之德,却无天子之位,就没有办法开创全新的礼乐制度。所以,孔夫子只能是“述而不作”,将文武、周公之道,通过整理、编辑、点评的方式,把其精神保留下来、固定下来,并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