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长效激励机制实施的阶段适用性

长效激励机制不是对激励系统“打补丁”,而是要与短期激励形成有效结合,激发员工的长期工作动力。长效激励机制实施的前提,是必须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结合,充分考虑实施的资源条件。

“长期激励手段和措施长是留住那些高管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句话可能有些绝对。长效激励机制推行的可行性受到企业发展条件和经营效益,以及未来发展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来讲,长效激励机制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适用性:

(1)初创期。通常针对企业“创始人”或者核心骨干,可以通过股权等长期激励形式,以未来企业的发展空间为“预期”对员工进行激励。

(2)发展期。当企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对未来发展空间的预期相对更为明确,企业具有一定的资产、资金支撑。而在员工队伍中,员工需求尤其是核心员工的需求更为强烈和重要,在此情况下,企业可以考虑实施长效激励计划,或者适当扩大激励范围。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阶段,企业发展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仍然是企业运营的核心。侧重于短期高激励,还是中长期激励是企业需要面临的抉择。

(3)成熟期。业务相对成熟,经济效益相对良好,能够保持企业的平稳增长。在此阶段,企业具备了能够实施长效激励的经济条件,可以适当让渡或者分部分“股权”给核心员工甚至是全员。

以前与一家企业老板交流的时候,我非常赞同这位企业老板的观点。他们当时正在推行期权激励,这位企业老板说:“我只给三类人期权。第一类就是那些一直跟着我创业的人,企业能做到今天,虽然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已经不适应现在企业发展的节奏,但是他们的历史贡献不能抹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有位清洁工,从他开始创业,一直到现在,中间走了好几茬人,这位清洁工一直跟着他,每天将公司收拾得干干净净,从来没有过旷工或者有让他不满意的地方。在一般人看来,在大多数企业,这个岗位属于相对辅助的岗位,一般人干不长久,但是这位清洁工能坚持这么久,一直跟随他,让他非常感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愿意与企业共同成长的人。

“第二类人是现在干的出色的,动力十足,不满足于现状的人。这些人今天干的很好,我要激励他们今后干的更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骨干、核心员工,并且愿意跟企业共同发展的人。

“第三类人是今后可能来我的企业,并且会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人。”

这三类人总结下来,就是激励过去,激励现在,激励未来。

建立长效薪酬机制的核心作用是形成对员工的长期激励,并且对员工长期工作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另外,要区分建立长效薪酬机制的目的,不能简单的因为面临员工离职风险就考虑建立长效薪酬机制。一般来讲,长效薪酬机制的目的,是要让员工长期的、持续的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并且长期分享企业所创造的价值。

但很多企业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往往是,短期激励已经对员工产生不了“刺激”作用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推出长期激励来才能作为激发员工工作激情的手段。这种出发点是完全错误的。

曾经在与一家企业的高管进行沟通时,这位高管告诉我,他们企业刚开始启动长效激励机制时,员工工作特别有劲头,恨不得把一个小时掰成两个小时用,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享受股权的机会。等拿到股权了,头两年工作热情还凑合,差不多还能放80%的精力到工作中。两年之后,基本上是50%的时间留给自己,30%的时间留给家人朋友,放到工作上的时间也就20%。长期激励的效果比短期激励还要“短”,员工拿到股权之时,基本上也就是长期激励失效之日。

因此,在长效激励机制建立过程中,首先需要判断企业推行长效激励的可行性,其次确定目的和对象。

例如,我曾经接触的一家提出要实行期权激励的企业,一共十七个人,除一个是创始人,其他的都是陆续招入的员工,工龄最长的不到3年。大事小事都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员工基本都是“办事员”。而实施股权激励,老板的想法很简单,主要是想让员工分担一部分自己的工作压力,为了让员工有“干劲”而实施的。其实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

推行长期激励,一是要有明确的激励对象,二是要确定激励来源。一般来讲,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具有可以进行长期激励的经济条件的时候推行比较现实,否则都是空中楼阁。当然,如果刚开始创业,约定几个股东,那是另外一回事儿。刚才介绍的那家企业,之所以不现实,是因为公司的盈利状况并不是很好,核心人才队伍没有建立起来,用这种很“虚”的东西去激励全体员工,可行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