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企业对市场边界缺乏认知而制约发展

现在国内调味品企业普遍对市场边界这个概念缺乏认知和理解,这就造成不少企业在经营中产生了战略偏差,错失了迅速发展壮大的机会。

(1)加加食品:拓展食用油市场制约酱油主业发展。

加加食品尽管是调味品行业的领先企业,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高枕无忧的地步。也就是说,加加食品应该在酱油及调味品领域不断地进行渗透。调味品行业本身也具备足够的发展空间,前几年整个行业的复合增长率始终都维持在15%左右,存在不少机会。那么,加加食品为什么还要进入植物油这个挑战巨大的市场呢?加加食品给出的理由是:

1​ 兴的小品种健康油是未来的消费趋势。

2​ 中国的茶籽油产量占据世界产量的90%,而加加食品所在的湖南正是茶籽油的核心市场。

3​ 区域企业在二三四线市场的健康油领域存在一定的优势,如长寿花、西王、多力、金浩等。

但是,双线业务战略分散了加加食品的精力与资源:

​ 植物油领域竞争激烈,加加食品并无太大优势。在小包装食用油领域,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三强形成垄断地位,各个细分领域各有领头羊,包括茶籽油领域的金浩;而在健康油领域,茶籽油属于一个小品类,要想在短期内迅速崛起并不现实,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培育。加加食品在二三四线市场的优势,与茶籽油作为高端油种的定位并不匹配,无法有效移植现有的核心能力。由于分散了资源,造成茶籽油业务在产能上的不足,毛利率过低,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 加加食品没有在酱油领域持续扩大竞争优势。加加食品尽管在酱油领域的销售规模居于前列,但从整个品牌影响力、区域覆盖范围、渠道多元化拓展等方面来看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尽快与竞争者将差距拉开。可惜加加食品并没有迅速顺势提升酱油品类的销售规模和市场影响力,其中关键问题就是酱油产能受限,制约了酱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加加食品其实完全可以聚焦资源来迅速解决酱油产能的扩张,但其上市后融资资金分散投入,耽误了酱油产能的及时扩张;而其收购的阆中加加销售规模过小,销售额仅有3900万元,短期内也根本无法承担产能的迅速扩张,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对手绝尘而去。同时,这也造成淡酱油战略没有充分发酵,原酿造酱油的大规模拓展也落后于原定计划,没有充分享受到高鲜酱油快速发展的红利。

(2)涪陵榨菜:前几年受制于小菜市场边界而导致增长缓慢。

调味品行业在2002年至2011年的黄金十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1%。其中,酱醋类的年均复合增长近30%,而包含榨菜在内的酱腌菜品类并没有这样的增长率。前几年榨菜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都低于10%,市场容量在50~60万吨徘徊了多年,榨菜行业的整体增速不快,即便乌江涪陵榨菜处于领导者的地位,也会受到整个行业发展的制约。对于榨菜而言,无论之前还是现在,其在消费者心中就是用来吃粥、吃面的小菜,其核心价值在于调节清淡的饭菜,增强消费者的食欲。正是因为这种认知与用途,使榨菜的使用范围、用量和频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实现爆发性的增长。

经过近几年的持续调研和思考,乌江发现榨菜传统市场的人均消费量有所提升,原因在于榨菜在部分区域的用途得到扩大。比如广东市场以前主要是流动人口消费榨菜,而近几年本地人在煲粥、蒸鱼、焖肉时也开始使用榨菜;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近几年来也出现吃拉面、夹馍放榨菜的消费方式;贵阳的大部分肉摊下面都摆有乌江榨菜,便于消费者买肉的同时捎带几包榨菜回去炒榨菜肉丝。正是基于这些发现,乌江在2013年加大了榨菜多用途消费方式的宣传力度,通过投放国粹版广告来诉求“乌江榨菜,炒肉、烧汤、夹馒头,蒸鱼、焖肉、涮火锅,送粥、泡面、下米饭”,力求改变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使榨菜能够在使用范围、使用频率和使用量上都得到迅速提升,同时也可以教会更多消费者去享受榨菜的美味,从而借此实现销售额的同比翻番。

在乌江披露的资料中,其广告在2013年持续投放了一年,2014年营业收入9.06亿元,同比只增长了7.12%,看来广告宣传并未使乌江榨菜业绩快速增长。据笔者观察,到目前为止,榨菜用到炒肉、蒸鱼、焖肉、涮火锅等方面的现象并不普遍,而且烧汤、夹馒头也仍然局限于榨菜的主消费区和少数低档小饭店,这说明消费者对榨菜的食用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

在笔者看来,乌江榨菜仅仅想用宣传的方式来改变消费者的习惯是很难的,一个品类要想突破局限、打开市场空间,关键在于核心价值的创新。对于榨菜而言,就是必须改变其作为小菜的消费性质,如果这个品类属性不改变,再怎么宣传都没有用。要扩张榨菜的用途,只依靠现有的产品形态是难以实现的,应从根本上改变产品的属性,通过产品创新,使榨菜从小菜成为一道真正的“菜”,这才有可能提高其使用范围、使用量和使用频率,从而打开市场增长的空间。也就是说,乌江不能仅仅通过广告宣传,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产品的种类、形态、口味,使传统品类得到全新升级,这才是扩大市场容量的根本出路。

(3)安记食品:市场边界模糊导致增长停滞。

安记食品经营的核心品类是复合调味粉,其包含了排骨味王、排骨调味料、排骨汤料、海鲜料、鸡味调味料、牛肉粉料等,如果要具体到某一类调味粉料上,其实都没有太大的销售额。2017年安记复合调味粉的销售额是1.7亿元,平均到19类主要产品上,每类产品的销售额仅有900万元。可以说,安记食品的销售额就是由众多的产品构成的,但是并没有产生具有较大销售规模的品类。

安记的品类太杂了,杂到很难确定其核心的市场边界在哪里。当然,安记可以说自己的核心市场在于餐饮,但是餐饮也有很多更具体的市场,比如调鲜增香的市场、增咸的市场、上色的市场、去腥的市场等,对这些市场都是需要进行取舍的,一家企业很难同时进入这么多的市场。那么,在对某一类市场进行取舍时,需要企业尽量选择具有较大容量的市场,使企业未来成长空间更大,比如酱油、食醋、料酒、鸡精、鸡粉、辣酱等。但是安记的产品实在是太多太杂了。更关键的是,这些众多品类的市场容量都不大,虽然总体上叫作“复合调味粉”,但这些都是业内的说法,对于用户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安记是用众多的产品去覆盖众多的市场,太分散了,并没有提炼出一个具有较大容量的核心市场。

另外,安记食品在2017年报资料中披露,结合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公司进军营养保健食品行业,推出益生菌固体饮料,开展营养保健食品销售渠道,搭建公司在食品行业中的横向架构。从这则信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现在的安记食品似乎有点焦虑了,甚至都要跨出调味品行业去寻求增长点了。对此笔者认为,营养保健品市场与调味品行业差异巨大,安记食品在调味品行业所积累的核心能力根本无法转移到营养保健市场,这种转型到底有多少成功的把握呢?益生菌市场已经拥有了大量实力强大的企业,包括诸多知名的大众快消品牌,如养乐多、伊利、蒙牛、味动力等。安记食品作为一个新进品牌,如何去挑战巨头呢?

安记计划推出的是益生菌固体饮料,在整个饮料行业中,固体饮料是一个较小的品类,因其饮用不方便,在消费场所和时间上都存在局限。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奶茶和咖啡品类上,像之前曾流行过的维维豆奶、Tang果珍等固体冲调饮料都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此时安记食品推出益生菌固体冲调饮料,又如何能够走出这种困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