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利润和技术没有必然联系,那么,企业利润又是从哪里来的?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说,那还用说吗,当然是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创造的。这么说固然不错,但它提供的信息为零。
媒体人罗振宇说:“你的报酬不是和你的劳动成正比,而是和你的劳动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他说的是个人。至于企业,也是如此。企业赚不赚钱,往往不是因为提供了质量更好的产品,而是因为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产品。价格的高低和利润的多少,主要和商品的竞争力和稀缺程度有关。老百姓讲话,物以稀为贵。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尽管行业竞争格局有多种类型,但最极端的情况只有两种,一种是完全竞争,另一种是完全垄断或一家独占。
经济学也告诉我们,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企业只能以接近边际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换言之,他将根本无利可图。只有在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公司才有一定的定价权,才能获取一定的利润。不完全竞争的极端情况,就是垄断。
然而,世人对垄断有着很深的误解。
汉语里的“垄断”,来源于《孟子》。孟子发现,无论官场还是商场,都有人想进行垄断。
“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在古代,设立市场能互通有无,不存在谁欺负谁的情况,这是由于有关部门管理得好。
“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有那么一个卑鄙之人,总要找块高地登上去,以便左右张望,从而把市场上的好处都捞过来。
在汉语里,垄断就是把持和独占,含有霸道的意思。垄断,就是要“赚进每一分可能赚到的钱”,含有贪婪的意思。
垄断,在英语里对应的词语则是Monopoly,本义是独占、专卖。总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垄断(Monopoly)这个词从一出现,就是一个贬义词。
其实,垄断有很多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第一种情况,是政策垄断。比如,政府可以自己把持某种商品的经营。这叫专卖。中国历史上,曾对盐、铁、酒、茶、醋、矾等产品实行过专卖。政府也可以通过核发牌照,限制某类商品或服务的经营。
第二种情况,是非法垄断。用阴谋或暴力手段,达到排挤竞争对手的目的。它不但违反法律,而且违背道德。
还有一种情况,既不违反法律,又不违背道德。它是通过正当经营形成的垄断,或可称为策略垄断。比如,通过技术创新,或依靠品牌优势等,建立起市场上的绝对竞争地位。
当然,世人对于利润的误解更多。
利润对于企业有什么用呢?利润帮助企业抵御风险,也是企业的创新基金和发展基金。利润是企业自身价值的体现。离开利润,企业就没法活。说它来自于工人的血汗,意味着贪婪,充斥着罪恶,真是太偏颇了!
迈克尔·波特是美国著名竞争战略学者。在攻读博士时,他注意到一个重要现象:由于竞争壁垒的存在,在某些行业和企业中“存在且可以持续存在超额利润”。在经济学家看来,不充分竞争状态是低效的,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但波特认为,这恰恰是企业不断探寻追求的解决方案,是企业经营的理想境界。企业应当寻找到正确的定位,形成结构性壁垒,才能保障源源不断的超额利润。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波特建立了他著名的竞争战略理论体系。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美国著名投资家彼得·泰尔则说:“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他也说,垄断并不是商界的症结,也不是异常存在,而是每个成功企业的写照。他的观点是,失败者才谈竞争,创业成功必须垄断。
在普通人看来,垄断是不道德的,必须打破。在经济学家看来,垄断是低效的,是一个问题,必须解决。但在企业家看来,垄断不但是高效的,而且是必须的,甚至是整个企业长期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这在一流企业家那里,是一个共识,尽管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作为战略管理方面的资深人士,有时候我想,假如非得用两个字概括企业战略要义的话,这两个字一定是垄断。说一句可能有点过头的话,垄断不但不是万恶之源,而且是一切美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