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革前:各部门的关键数据指标只挂给了部长
:是各部门的业绩真正掌握在谁手里?就在部长下面的下属手里。
:部长相当于部门经理,是吧?以前的指标只考核部门经理,而实际上那些部门经理的指标达不达成,达成得怎么样不是他个人能决定的,而是他下面那么多做事的人决定的。这也是企业的一种毛病:一搞考核就只考领导,不考到基层去。
:要考核到真正做事的那些人,部长的业绩最终是由计划员、物控员、仓管员等决定的。
:很多企业的考核是做个框框从上往下套。实际上我们欧博的考核提倡从下往上,对最基层的人进行考核,把他们所做的事情进行改善,然后再把考核延伸到中层、高层,这样的考核才有用,企业从上往下的那种考核办法,是给压力的考核办法。
:就是从上往下,把压力一层一层地往下传。
:他们原来的那种考核方法体现的是一种控制的思想,因为给压力当然只能从上往下给,把压力直接给到工人,没法给。所以,本着控制的思想,本着给压力的思想,那你的考核就是从上往下。如果你本着帮助的思想,要帮助员工把事情做好,那考核就要从最基层开始。
:对,确实是这样。
(二)变革后:将部门关键数据指标向下分解与模拟计算
1. 将部门关键数据指标向下分解
:将部门关键数据指标向下分解也就是把关键数据指标分解到真正做事的人身上去。人事行政部的绩效统计总表如表2-15所示。
表2-15 绩效考核统计总表
:在人事行政部,除了人事主管之外,真正做事的就是企划专员、人事专员以及行政专员。
:这些基层员工要把指标扛在头上。
:对,比如人事行政部,考核人事主管的是一些总的数据,如招聘及时率、人员的流失率、新员工上岗前的培训率等,但这几个考核指标的达成跟下面人员的指标密切相关。
:你负责培训,那我们就要考你培训的指标;你负责招聘,那我们就要考核你招聘的指标。是不是?你负责行政,我们就要考核与你的工作相关的行政指标。
:在生产部,除了生产经理以外,内包主管、卤锅的组长还有综合性的考核指标。
:这就到车间甚至工序的考核了,各车间和工序都要有相应的考核指标,而且他们的指标和生产经理的指标是相铺相成的关系。只有下面人的指标达成了,这个生产经理的指标才有可能真正达成。
:对。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考核延伸到基层管理人员那里去。
:也就是说,我们对生产经理进行考核的时候,首先要替生产经理想一个问题:他的那些指标怎么达成?只有帮他把指标分解到下面的人,才有利于生产经理达成他的指标。这样考核,生产经理很高兴,因为生产经理下面的人全都被考核了,考核他们,把他们都调动起来了,生产经理的指标就容易达成了,就能拿到钱了。如果只是给他压力——你达到多少我就给你多少钱,剩下的事情你自己去做,那他就认为这个考核没意义,他认为你不过就是想控制我。
:对。你只是要控制我。
所以,管理一定要定位为一种帮助。
2.进行模拟绩效考核
:针对不清楚分解后的数据问题,项目组老师在6月2日与公司高层一起讨论,确定6月进行模拟绩效考核。但这个绩效考核在6月并没有正式推行,我们只是每天统计数据,然后每周看一下各指标达成的情况怎么样,最后再确定一个合理的绩效指标。
:跟前面那个案例一样,你必须有一个合理性的判断。你必须经历一段过程,才能确定合理的绩效指标,然后把这些数据考核指标公布出来,并实实在在去考核。前面实际上在做一个收集数据的工作,是不是?
:对,在判断数据的合理性问题。绩效统计日跟踪总表如表2-16所示。
表2-16 绩效考核统计日总表
:以采购部为例,我们看一下数据的跟踪情况。针对采购主管的考核指标是每天的准交率、合格率和违规操作次数,这些考核指标都有目标值。从表3-16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天他的采购准交率是多少,一个月下来平均总数达到多少。通过收集这些数据,我们就能判断我们所设定的目标值是否合理,是高了还是低了。
:就是目标定了以后不要急于考核,每天把数据收集一下,看离这个目标值有多远。如果比较近,那说明你有考核的意义。如果离得很远的话,目标现在不要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