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反主流的产品逻辑
40年前,与IBM相比,苹果(iMac)是小众,如今,IBM变成边缘,苹果成为主流。尤其是iPad与iPhone,让苹果成为主流里的标杆。昔日乔布斯的老师Sony,如今也磕磕绊绊地跟在苹果的后面,三星、HTC、小米、华为等就更不用说,都是沾上苹果的时尚极简的产品逻辑,才能分割出一定的份额。从2004年以后,全世界的消费电子产品都被苹果洗了脑,消费者也习惯用苹果做标杆去评论其他产品。
这时候跳出来的E人E本平板电脑,定价比iPad还高,那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尤其让果粉们嗤之以鼻!于是乎,市场一片嘲讽挖苦之声。老实说,杜国楹送我的E人E本,我也原样送给了一个长辈。他的产品,绝对不是一般消费者需要的。但是,E人E本为何还是顺利变现,被清华同方收购了呢?原因很简单:E人E本的产品,过时却并不过气!用营销语言说就是,E人E本是典型的反主流产品逻辑。
点出本质就是回答了质疑。主流占据规模,反主流自然占据利基,这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不是E人E本奇葩,是市场消费者被主流产品洗脑太彻底。不需要太精确地统计,也能看到,E人E本面对的是一个少则几千万、多则过亿人的目标市场:一群不会拼音、五笔,只会手写输入,原笔迹发邮件的企业老板、政府老同志。杜国楹当年狡黠地对我笑着说:E人E本不需要管iPad如何,拿下10%的用户,就够我们赚了。
如何拿下?高价高毛利高推广。保健品的典型套路。这里要解释为什么要高定价?道理其实很简单,既然是小众,既然这些小众不差钱,那就不去与主流拼规模、拼时尚、拼成本优势,而是要塑造一个价值符号,让这小众产品,成为一个阶层的身份标签。这就是E人E本的购买驱动力逻辑。
礼品诉求、冯小刚葛优两位50岁大叔大爷的代言、集团定制渠道、分销代理渠道、凤凰网首页网上订购长期媒体买断,都形成一个逻辑一致的模式:对不差钱的50~60年代的领导、老板进行产品洗脑。
逻辑虽然合理,但现实还是骨感。E人E本的目标消费者,面临两个最大的威胁:成长性缓慢,如iPad这样跟着产品升级换代的消费者少之又少;不断被新的价格低廉、使用界面越来越流畅、时髦轻薄的iPad瓜分走。
从现实角度看,E人E本是在为iPad培养过渡用户。这很残酷,却是现实。不单是E人E本,索尼、三星、联想以及所有的平板电脑,都是在为iPad培养用户。因为iPad实在性价比太高、用户界面太流畅、应用软件太丰富、画面运行品质无可比拟。
在平板电脑市场,主流之外皆成杂牌。E人E本的路只会越走越窄。M1手机的推出,是维持规模与增长的必然选择。
3.M1手机:同理难同命
如果说E人E本平板还能以原笔迹手写占据一点技术差异化优势的话,这个优势到了手机上就荡然无存了。所以,M1手机选择了保密度高(安全)为产品的核心卖点,并进一步指向政商精英。在娱乐圈艳照门不断的背景下,一部带钥匙的、为政商精英量身定制的安全手机,是否能如E人E本一样多活几年?具体如图3-3所示。
图3-3 E人E本的M1安全手机
从产品逻辑上看,M1有三个策略错误:
第一,手机的安全问题是个伪需求。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只要在手机上,所有的内容都是不安全的。唯一安全的手机,就是不储存秘密的手机。
安全需求当然是人的基本需求,甚至核心需求,但作为产品卖点,起到的往往是反效果:诉求安全,反而提醒消费者存在安全隐患。也就是说,一个产品说自己是安全的,会陷入“无法自证”的怪圈:消费者会问,带钥匙会比密码记在脑子里更安全吗?你怎么证明自己更安全呢?
E人E本宣称的“永不丢失、丢掉能找回”,不等于在说用户数据都在E人E本系统后台里吗?资料可以在后台找到,正所谓“此地无银三百两”。索尼、苹果的数据都被黑客攻陷,E人E本哪里有比他们还强的保密能力?放在别人家里的秘密,终归是个隐患。
外置一个钥匙(提醒器)更是画蛇添足:现在人都是“低头族”(手机不离手),还要照顾一个钥匙,岂不麻烦?
第二,安全诉求违反了消费心理逻辑。
产品诉求就是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可以“贪、嗔、痴”为痛点,就是不能以安全为痛点。以安全为诉求的手机,岂不是告诉别人使用者有很多秘密?这不等于将“我有隐私”写在了额头上?
M1想在保护隐私上做文章,产品概念没有问题,但诉求方法并不合适,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这个错误足以令M1动销速度慢下来。
第三,M1手机沾不到E人E人核心资源的光。
对M1手机来说,礼品市场、集团定制市场这两大块E人E本的优势资源,基本用不上。
手机的属性与平板不同,平板是一个选配产品,手机却是一个必备产品,消费者使用手机的习惯一般不容易改变。即使有管理需求,单位也未必需要统一手机型号,用一个软件就可以解决。E人E本曾经被一些地方的交通警察用于管理需要,这种单位集团采购的可能性,在M1手机上几乎为零。
M1被当作礼品送领导的逻辑就更不靠谱:M1如果被当作礼品送领导,送礼者不成了领导隐私的窥探者?这都是人际交往的大忌。
从三个最核心的消费逻辑解析M1的产品策略,M1的产品策略是错误的。这个产品缺乏E人E本原笔迹手写的说服逻辑,核心诉求(安全)及其支持点,都缺乏消费逻辑的支撑。市场对M1的质疑是有道理的:手机不同于平板电脑,MI恐怕没有E人E本的好前程。
M1正确的产品策略应该是什么?
道路已经在E人E本的成功里显示了:尊贵。特殊人群使用的手机,身份的标志,价值的标签。只有坚持诉求细分人群的“显贵”意识或欲望,而不是诉求安全功能,才是M1手机的生存利基。
M1手机从外观、定价上,都是对标2014年6月发布的三星“大器”系列。在“大器4”报价18888元对照下,M1的6980元似乎显得便宜很多。
对比三星大器,也是奇葩产品(当然还有奇葩到变态的Vertu),直接诉求“领导范”,反而是个“险中有理”的产品策略。大器系列在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高端商务人士里的流行,驱动力在于尊贵,而不是安全。
M1手机需要回到消费逻辑的原点,或者也可从市场推广的“说服障碍”里,重新思考M1手机的产品逻辑。
4.产品逻辑定生死
市场没有常胜将军,成功有时是进化的障碍,就杜国楹的奇葩逻辑来说,成就E人E本T系列平板电脑的,或许未必能成就M1系列手机。
比较E人E本与M1手机的产品逻辑,我只能说,E人E本是奇葩,其产品逻辑是说得通的,即使增长率缓慢,实际还是有一定生命力的:原笔迹手写、保存、转发,还是有一定市场的。而且E人E本对书写笔的技术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领先性。E人E本的产品迭代,如果重新寻找新的消费逻辑,还是有重新开辟新市场的潜力的。
M1手机却谈不上是奇葩,本质上是一个错误产品逻辑的产物。很难用得上E人E本的三个核心资源:媒体资源、集团客户资源、渠道商资源。这个产品的推广会比E人E本难三倍:说服力弱、决策周期长、预期购买用户缩小。
E人E本(包括手机),是一个模仿苹果系统的软硬件一体化的生态体系,E人E本唯一的问题是:在它的生态里,是不断老去、减少的用户,而不是不断诞生、增加的年轻用户。这个问题,是E人E本奇葩逻辑的结果,也成了最大的问题。从趋势上看,E人E本,无论是平板或手机,如果不获得年轻人群的拥护,都是没有前途的。
E人E本或许需要为未来重新定位,确立新航标,才能在可见的未来里,继续成就“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