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唤醒人性:四个层级的底层驱动力

(1)人力资源管理的底色应是人性

曾经看到有些不太成功的管理者,往往很偏逻辑,可以说是逻辑到极点,九分逻辑一份人性,导致团队中散布着冰冷的工业气息。逻辑的确重要,但并非重要到排斥了人性,压倒了人性。我看到很多管理者,都在逻辑与人性之间游走、挣扎。

人力资源管理,归根到底管理的还是人。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性原理还是人性。在逻辑与人性之间,需要有一个中间的度,走“中道”,但底色应该还是人性。

(2)你的HR政策、制度等考虑人性了吗

我们的政策、制度、流程、机制等,表面上是逻辑的体现,但背后应该遵循人性的底层规律。我发现很多企业的政策、制度、流程、机制等,是违背人性的,反人性的,实施的结果比不实施还坏。它“损耗”了广大员工的能量,“折损”了一批批优秀的干部和员工,实在让人痛心。

我们经常做人才盘点工作,其实人才盘点只是表层的东西,即把通过各种人才相关信息的输入,对人才进行评估后,分层分类,然后识别出关键人才,并对不同类别的人才采用不同的激励策略与举措。但人才盘点没有把人性底层的东西融入,比如人的兴趣、热爱、期待、激情、梦想、认同、欣赏等。很多人性底层的东西,我们没有去唤醒,导致人性一直在沉睡。更多时候,我们是在用一群“人性在沉睡”的人。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回归到人性这个底层原理,真正关注人性所需、所往,才找到根本。

(3)人才的底层驱动力是什么

趋势专家、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一书中提到,在驱动力3.0时代,真正激励我们的是第三种驱动力,它包括如下三方面:

自主:如果工作能够让人可以做出自主选择,发展自己的技能,做有意义的事情,那么人们往往会非常努力并取得良好业绩。

专精:我们天生就是自主的个体,而不是机器人。我们希望达到专精,让我们把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目的:寻找目的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在复兴属于我们的商业,重塑我们的世界。结合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多年的经验,我也提出自己对组织中人才的底层驱动力的理解,我把它称为“人才的公理”:

安全感:人先要保证自己在组织中是安全的,才能安心工作。即他不担心随时被“干掉”,不担心被人“穿小鞋”,或者背后“捅刀子”;对于公司对待员工的惯常做法与风格,他是有着自己确定性的理解。

成就感:人在组织中,从事一定的岗位工作,是希望能发挥其技能、才华与价值的,就是尼采说的“权力意志”——向上的意志,人要绽放,要发展,要体现自我价值。

愉悦感:在组织、团队环境中,他是开心的、放松的,他可以和其他人进行情感交流,互相关心、欣赏、友爱。他每天不会一想到上班就有天然的抗拒感,一走进办公室就觉得“空气”不佳,要头晕;相反,良好的团队氛围与环境,应该像清新的空气,走进去是心旷神怡的感觉。他想到上班,不会心情沉重,而是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在团队中他是能吸收到能量的,而不是一直消耗能量。

体面感:这是人的社会性的一面,在这里工作,他至少觉得不比同龄人差,甚至公司品牌还会带给他些许“骄傲”;他赚的钱还可以,供得起日常消费,偶尔还可以“奢侈”一下,和朋友去高档一点的餐厅;有家庭的人,可以给老婆、小孩相对宽松一点的生活。

以上“四感”,都是真真实实的人性,都是我们能触摸得到的。

这“四感”是有层次的,总体来说是由低到高,逐层递进,低层次的人性需求满足了,就会有更高一层的需求。上一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退而求下一层次的需求。

但每个人都有四个层次的综合需求,只是几种需求的比例有所差异。结合以上四种人性的底层需求,我认为我们的人才使命是——让人才绽放!我们要将个体的个性、才华、梦想融入到组织中,把个体价值通过组织的杠杆放大,让组织的能量充分焕发出来,再把能量反哺到个人,从而实现人才与组织能量正向循环的飞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