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由“谈”和“判”两个字组成,谈是指双方前期的沟通和协商,判是后期的妥协并达成协议。大客户的决策时间长、决策过程复杂,因此谈判需要前期销售(谈)铺垫才能进入正式的谈判(判)。换句话说,销售在前:是让客户决定买还是不买;谈判在后:是让客户以什么条件购买。
如果说销售像追求美女,那么谈判更像是婚前商议,一个没有感情基础的提亲,一定是面临高价彩礼的谈判。销售的目标是增强谈判实力,让客户尽可能认同自己的价值,当达到这样的程度:客户有明显的购买欲望了,我的产品是第一候选了,才能进入谈判过程。所以,谈判是签单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但无法取代销售本身,消除客户的顾虑远比试图降低你的价格有效得多,没有销售前期的铺垫及价值的呈现,谈判极其困难。销售人员犯的一个错误是:在该销售的时候却在谈判,一开始就讨论价格或者其他商务条件,最终被客户杀得遍体鳞伤,把价格砍到惨不忍睹。
两家初创公司竞争软件系统的订单,考虑到这项采购涉及几十万美元,客户有些担心,害怕系统以后得不到供应商的支持。这种顾虑不便轻易表达,客户便拿价格和付款条件来说事。其中一家公司把客户的话当真了,咬咬牙把价格又降了5%,这一做法效果适得其反,加重了客户的担心。另一家公司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他们认为:自己的系统要比大公司的便宜,所以价格应该不是问题,而只是客户某种顾虑的烟幕弹。通过探询了解到客户其实是对自己这类初创公司的售后服务有顾虑。于是,该公司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安排客户与公司的高层见面;参观已有的成功案例,了解系统实际使用效果,并与著名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签订了10年的合约。终于让客户消除了顾虑,最后与其签订合同,同时价格维持不变。
我调查过一个客户的报价系统,公司有对外正式的报价,也给了销售人员底价,原意是希望给销售人员一定的谈判空间,也事先告知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底价。但后来的情况是:大部分销售人员都在与客户第二次见面时就报了底价,99%的销售订单都在公司的底价处成交。所谓谈判,就是先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增强己方的谈判实力,最后才向客户妥协达成协议,要先销售后谈判,才能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多的利益保障。如图1-2所示。
图1-2 先销售后谈判
谈判有两个关键词:谈判除了“需要”和“实力”,还有两个关键词——“价值”和“第一候选”。实力来自价值,我们经常说,在客户没有看到方案的价值前,任何价格都是高的;第一次报的任何价格,在客户眼里都是最高价。
你去商场买衣服,看中了一件衣服,问:“多少钱?”无论营业员报什么价,你都会说:“太贵了。”有经验的营业员一般会怎么说呢?“你先试一下”,然后她会告诉你:“这件衣服多么合适,你穿上多么帅啊!简直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一样,而且品牌和做工都是一流的。”这时候,他报的价格似乎不贵了。要先谈价值再谈价格,对于一个不了解产品价值的客户,任何报价都是高的。
在销售界也有一句话叫:“关系不到,价格不报。”价格报得高,客户一开始就把你淘汰了;价格报得低,别人认为便宜无好货。客户与你谈判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值,包括但不限于价格和付款条件,也包括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及时送货、良好服务和降低风险,如何在销售阶段体现除价格以外的价值,是获得谈判优势的前提条件。很可惜,很多销售人员由于没有价值铺垫,匆忙报价,一定会在接下来的谈判中败下阵来。
买房需要有一个备选方案,找工作需要B计划,客户采购当然也有B计划。销售要避免的情况是,客户一开始就没有把你当成选择的对象,你只是被客户当成B计划,甚至还不是B计划,是C计划,在谈判中你完全处于劣势。你拼尽全力跟着友商跑完全程,最后发现自己是陪练。客户之所以明知你没戏,还希望你积极参与,原因不外乎是把选定的供应商的价格压下来,所以急着要你报价,你报完价就没有消息了。有意思的是,第一个报价的人往往没戏,因为客户拿着你的价格去找第二家企业压价。如果你是客户的备选,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谈判。
知道自己是备用人选不可怕,因为还可以有补救的行动,还有翻牌的机会。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是备选或者假装相信订单还有希望。投资大师巴菲特告诉我们:“打牌时,如果几轮下来你还不知道牌桌上谁是傻瓜,那么你就是那个傻瓜。”
最后对本讲做个总结:谈判中的“谈”专注于客户的问题、需求及解决方案,“判”则致力于价值互补和利益平衡。谈判有两个核心观点:“需要”和“实力”;谈判有两个关键词:价值和第一候选。“需要”是谈判的基础,谈判实力才是硬道理,销售过程(谈)就是不断积累实力的过程,不给客户带来价值的谈判技巧都是雕虫小技。没有成为客户的第一选择就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