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身心修为法门之一:内观自省

所谓内观自省,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交融,彼此促进。

内观,指的是向内觉察、梳理自己的一切欲望和诉求,包括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对于绝大多数普罗大众来说,要将此“抛却九霄云外”实在有点强人所难。

但是,当我们能够觉察到这些东西并进行梳理之后,会逐步形成由外在的社会评价和自己内心的良知评价相协调、相融合的取舍尺度和标准,并以此尺度和标准反过来“过滤”自己的言行举止,形成一个自省的过程。

为什么说内观自省是身心修为的法门之一呢?

从非常世俗的角度看,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浸染,并由此生出很多的欲望和诉求。而且这些欲望和诉求往往隐藏在自己深处内心的某一角落里,在日常的生活中,很难被觉察到,但是在某些关键时刻,却直接左右着我们的行为选择。

就拿人们能够有比较真切感受的“贪”来说。

我们常常会在媒体上看到,一些上当受骗、损坏或者占有公共财物的曝光报道。虽然从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专业角度探究的话,这些现象的产生有极其复杂的因素。但是具体到某一具体的人来说,不得不承认,这些行为背后都是因为内心深处的“贪欲、贪念”在作祟——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常常寄往外在的法律、法规来归置这些行为——从社会层面看,自然很有必要。但是,就个人层面而言,我们所有的行为选择,难道只能停留在有刚性要求的法律、法规这一标准上吗?如果果真如此,这样的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转下去。

实际上,除了“贪心”之外,还有更让我们难以觉察的“嗔心、痴心、慢心、疑心”等,这些在佛教的教义中被称为“五毒心”。

为了避免因为笔者的无知而将读者诸君引入歧途,现将《百度百科》中关于这“五毒心”的一些说法摘录如下,供读者诸君明鉴: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至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又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着、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嗔,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至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儿子做了官发了财后,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疑,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从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1)身见:执着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静时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或发应,执着于觉受等都是身见。

(2)边见:执着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着“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这就是执着“断”。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着于空,就是执着于有,不是执着于“真”,便执着于“幻”等都为边见。

(3)邪见:各种导致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

(4)见取见:执着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

(5)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着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现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释迦牟尼时代设立此戒的本意是远离一切让我们迷失本性的麻醉品,反过来说,适量饮了酒不乱性,内心如如不动,并不妨碍身心的清明,这个戒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我们往往定慧力不够,所以才需要持戒。”

先不论上面这些说法是否符合佛教教义的真谛。如果以此来审察我们自己的话,至少是有所裨益的,尤其是对于培训师而言。

所以,身心修为的第一步就是要时时警觉并觉察自己内心深处这些东西,并逐步地,一点一滴地慢慢革除。

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其中的“自知”指的就是通过内观自省,让自己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此外,“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语出《论语-学而》)更为我们所熟知,实在可以作为内观自省的重要指引之一。

具体到培训师这一职业,内观自省至少可以包含以下这样一些内容:

——为什么选择培训师这一职业?

——想通过这一职业实现自己什么样的心愿?

——这个职业带给自己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最大的困惑又是什么?

——在职业工作过程中,遭遇过哪些干扰或者诱惑?之前是如何面对并处理的?未来是否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应对并处理?

——对于自己的主讲课程是否在持续进行更为精深的研究?有哪些地方还可以有更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

——在课堂现场是否做到了对学员的足够尊重?有哪些言行有可能会对学员造成不良影响?

——有没有对学员起“慢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慢心”?

——自己的“疑心”是否严重?为什么?是否已经意识到并逐步调整和改善?

——对合作伙伴是否做到积极配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

就笔者的经验而言,上述这些问题并非一次就能觉察、梳理清楚的,而是要反复地,经年累月地,时时处处地进行,最终才有可能让自己更加“清醒”“清晰”起来。由此体会到其“好处”,从而进入正向的、持续的循环过程之中。慢慢地培养自己,更确定和恒久的信念、更正直和诚信的品格、更包容和接纳的胸怀、更自律和自觉的操守等,并将这些品性融入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当中去,逐步提升自己的修为境界。

作为培训师,践行“内观自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更好地实践并实现自己职业使命的一个过程。

所谓“正人先正己”,就教育培训而言,通过“内观内省”所沉淀下来的修为,比之知识、技能等具体实相的东西,对于学员而言,恐怕会有更大、更深远的作用和价值。

所以,佛教经典中有这么一段话:

“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语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

虽然,培训师不能也不应该自诩,但是帮助、引导学员找到更智慧的自己,至少应该是职业职责之一吧?

至于“内观自省”的具体操作形式,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闭关、禅修、冥想、打坐、散步、旅行等,不一而足,关键在于要让自己“静下来”。

关于“静”,流传这么一则故事。

“国王提出一大笔赏金,看谁画得出最能代表平静祥和的意象。很多画家将自己的作品送到皇宫,有的画了黄昏森林,有的画了宁静的河流,小孩在沙地上玩耍,彩虹高挂天上,沾了几滴露水的玫瑰花瓣。

国王亲自看过每件作品,最后只选出两件。

第一件作品画了一池清幽的湖水,周遭的高山和蓝天巨细靡遗倒映在湖面上,天空点缀了几抹白云。仔细看得话,还可以看到湖的左边角落有座小屋,打开一扇窗户,烟囱有炊烟袅袅升起,表示有人在准备晚餐,菜色简单却美味可口。

第二幅画也画了几座山,山形阴暗嶙峋,山峰尖锐孤傲。山上的天空漆黑一片,闪电从乌云中落下,也降下了冰雹和暴雨。

这幅画和其他作品格格不入,不过如果仔细一看,可以看到险峻的岩石堆中有个小缝,里面有个鸟窝。尽管身旁风狂雨暴,小燕子还是蹲在窝里,悠闲自在。

国王将朝臣召唤过来,将首奖颁发给第二幅画,他的解释是:“宁静祥和,并不是要到全无噪音、全无问题、全无辛勤工作的地方才找得到。宁静祥和的感觉,能让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维持心中一片清澄。宁静的真谛就只有这么一个。”

所以,古圣先贤都特别重视“静”的价值——

道家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也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

《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延乎答问录》:“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则心下愈明静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以上种种告诫,皆所谓“静能生慧,宁静致远”,诚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