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时代已经有了统治商业世界百余年的历史,并造就了惊人的物质繁荣局面。但以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爆发为标志,商界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组织的模式、结构和特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内部市场化
未来组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市场内化”,即诸多属于市场的特征被引入到组织内部,帮助组织始终与市场无缝连接,并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组织内部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竞争,这些竞争遵循有效市场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例如,围绕不同的产品组建不同的产品事业部或产品项目组,各部门共享企业的后台支持系统以及底层大数据系统,但能否存留,完全根据其市场表现决定,根据其能否为目标客户创造价值来决定。
未来的组织不再是按照分段流程进行部门衔接,而是尽可能把每个部门“推向前线”,使每个部门直接暴露在客户的评价之下,暴露在竞争对手的炮火之下。这要求未来的组织尽可能把每个部门事业部化,使其具备独立的运营能力,能够以完整建制开展产品和服务运营,并使各种衡量和对比一目了然,使南郭先生无法藏身。
未来的组织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或一个交易系统,组织单元按照彼此之间的服务进行交易挂钩,也就是结为一种市场关系,按照市场规则彼此互动。CEO的组织使命一方面在于引入丛林法则,营造各个部门透明暴露在市场中的危机感;另一方面在于搭建平台化的交易系统,使组织内部的市场有效运转。
未来的组织之所以需要进行“市场内化”的变革,其本质原因在于,互联网极大降低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其他企业价值交换的交易成本。按照科斯定理,组织之所以是一个组织,就在于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要低于外部市场。那么,在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的情况下,组织之所以还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它应该是一个更有效率、更低交易成本的内部市场。
组织可插拔
技术对于企业组织形态也将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PC技术、互联网技术到云计算技术的演变,关键词即在于 “彼此独立”与“分层”。说到“彼此独立”,以IT业的原型——PC的设计思想为例,计算模块、存储模块、输入输出模块彼此独立。这种彼此独立的好处在于,每个单一模块都可以分离、拉远、独立。例如,存储部分可以独立为单独的存储设备,计算部分可以拉远成为独立的云端计算。再看“分层”,互联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惠于网络分层理念,从物理层、链路层……直到应用层,层与层彼此独立,各司其职,上一层可以拥有调用下一层的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的组织结构设计中,“彼此独立”和“分层”这样的哲学观念将逐渐影响到组织内部的构造。部门模块之间的松耦合将逐渐成为主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互联网+时代的组织仍然强调规模效应,追求边际成本最低。但这里的边际成本主要是指大数据资源的边际运用成本,即互联网+时代的组织需要有公共大数据资源池,类似于PC机中的数据总线,为整个组织提供最低边际成本的数据支持。
第二,互联网+时代的组织着眼点将主要在于客户,而不是内部资源。每个组织模块是否应该存在的评判标志,并不在于其是否承担了内部流水线的某个工序环节,而是取决于其是否为客户创造了价值。
第三,互联网+时代的组织经营,其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企业经营不再是长跑,而是一段段的短跑,每个组织模块的生命周期也将大大缩短。如同电脑U盘一样,组织模块的动态插拔将成为常态。
未来,越来越多的组织将变为“基于大数据总线的插拔式组织”。未来的组织将分层并彼此独立,“数据层”和“客户价值层”,两层之间清晰分层,彼此独立。反之,具有市场价值的组织模块,也像插上电脑的U盘一样,读取数据总线中的各种资源,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持续生存下去。
管理社交化
未来组织的形态必发生变化,其根本依据是组织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价值观的改变在于,组织的智慧并不是靠层层管控、森严的命令链、一丝不苟的流程产生出来的,而是靠组织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连接、碰撞、交融所产生的。因此,这决定了组织的管理重心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组织结构、命令链和流程,而是要促进群体连接,促进智慧迸发,营造组织内部节点之间充分连接的意愿、机会与场景。这非常类似于人类社会上的人际社交,我们称这种管理为社交化管理。
社交化管理首先要打破基于层级制的传统组织结构,由层级化组织向扁平化、网络化组织演变。在社交化管理的未来组织中,衡量一个岗位是否有价值,并不在于它是否在岗位等级上“位居要职”,而是要以网络的观念,把每个岗位视为一个网络节点,看这个节点能否与其他节点有足够多的连接与互动,并能对整个网络有智慧贡献。这种平等、对等、互联、交互的组织形态需要通过社交化来实现,让节点在社交的过程中涌现智慧。这对于企业的传统管理者和员工的心态都将是很大的考验,需要他们将层级心态调整为节点心态。
社交化管理还要改变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无论营销还是服务,无论是研发还是品牌,都需要以社交化的模式与客户开展互动。例如,通过组建“极客用户群”,研发部门与目标用户保持社交化的连接,从中获取产品创意与测试反馈;通过社交化的服务,使企业与用户结为“同一个圈子”,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促使用户自服务,降低服务成本;通过社交网络传播,最大化品牌传播的效果,以口碑的力量改变单纯传播的低效。而社交的本质是自由,一方面是促进自由连接,另一方面是自由的表达自我。唯有自由精神,才是创新的根本所在。
沈拓,智信创元互联网+研究院创始人,创客创投基金合伙人,清华xlab未来生活创新中心创始人。
著有《重生战略: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转型法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