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全面预算的起点,预算管理是解码战略、匹配资源、有效衔接的系统工具。做预算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发展。在制定预算之前,企业需要制定3-5年的战略规划,提出未来的发展目标,否则预算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战略要始终关注是否在践行企业愿景

制定战略时,一定要对标远景目标。看看在哪些方面存在偏差,是否偏离了使命与愿景。战略目标要有挑战性。我们不提倡盲目乐观,但是没有挑战性的目标,也就谈不上战略规划。只是我们反对只提大目标,不做规划与资源配置。一般来说,战略目标要基于未来的目标市场容量,以及我们计划在这个容量中占据多大的份额来设计。市场份额是一个非常需要关注的概念。

对可能产生影响的宏观环境要进行分析。必要时可借助外部资讯或请外部专家来授课交流,要分析市场容量及产品与技术趋势以及企业的应对准备,对我们的目标市场份额目标进行研讨,对主要竞争对手的动作做出预判。如果企业规模较小,则可重点针对目标区域、目标市场缩小范围进行分析,不必过于追求大而全的全国性、全行业数据。

对同行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要进行分析,研讨相关的策略。要对同行的发展动向有所掌握,可以通过他们在投资上的动作、在市场中的表现、对客户的政策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同样,对标对象的选择,也与自身实力与战略目标有关,不必过于追求大而全、完全触及不到的标杆。

2.战略要回答未来3~5年的基本目标与路径

战略规划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目标体系,通过这个目标体系,我们要搞清楚企业在3~5年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要去到哪里?如何去到那里?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指标来进行定义。比如说我们的愿景是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那么在3~5年后要实现多少销售收入?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要达到多少?哪些产品线需要扩充?产能、人员需要补充多少?客户的痛点与需要在哪里?谁在和我们竞争?等等。

既要有整体战略,也要有子战略如营销战略、产品战略、渠道战略、人才战略等。一般是相对框架性的定位。而经营策略则是指更细化的措施,如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供应链策略、流程与IT策略、财务策略、组织与人才策略等。要将关键任务放到整个价值链体系中来思考与部署,即哪些任务是由我们来完成的?哪些任务要由价值链中的合作伙伴来完成的?哪些价值链的环节需要我们进行重构?并不是说战略中的所有事情都由我们来投入。

因为有了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我们强调要以财经逻辑来构建目标体系,这类目标还应细分、延伸,比如:

对各类业务一般要划分为成熟业务、成长业务、培育业务。因为每类业务成长阶段为一样、面临行业格局不一样,其战略定位、经营要求与资源匹配也是不一样的。成熟业务需要获得利润回报以支持其他业务,成长业务则需要扩大规划,培育业务则需要突破关键点。

战略目标还要细分到品类、渠道,笼统放在一个大框框里,可能会错失发展机会。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企业,虽然整体在增长,但事后回顾,发现许多本来可以做更好的品类,却被整体增长中被忽略了。

除了确定经营性指标,还要有经营质量指标,比如人效、周转也需要更高更快。这些效率指标的改善,代表着更高的投入产出、更高的经营能力,能够让企业实现战略的可能性加大,所需要资源减少。

这样一来,我们形成的战略目标就比较系统了,它包含经营目标、效率目标这两大体系。

所谓经营目标‍‍,就是反映我们企业整体经营成果的指标,‍‍例如销售收入、订单额合同额、利润、用户数、大客户数、‍‍渠道与开店数、市场占有率等。而效率目标则更多地反映我们企业的经营能力,是否能够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多的作用。具体包含现金周期、库存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交付周期、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SKU贡献率、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坪效/店效、复购率、客单价等。

3.战略要特别重视“人财物”三大资源的配置

要特别重视“现金流战略”。过去极少有企业会把现金流提到战略的高度,在现在这种形势下这个工作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主要由财务负责,在对各项经营目标、效率目标进行汇总的情况下,分析现金流的情况,这样才能做好与战略匹配的资金规划。现金流战略不是简单算算现金流、提醒、做资金准备,而是真正通过现金流的情况来透视、检验我们未来的战略经营的质量如何。通过对现金流的分析,往往可以发现我们在过去的战略执行、现在的战略研讨中,存在不少比较“虚假”的动作。

要重点关注让组织架构匹配战略。也就是说,要讨论什么样的组织架构才能支持战略?哪些部门将在战略执行中承担关键职责、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哪些关键人才?要在组织机制、IT流程这些“软件”上有系统思考。比如要建立什么样的管理体系、责权利体系、考核评价标准是否需要完善与调整、哪些IT系统需要建设与完善,哪些关键人才要补充,等等。

在战略指引下,对未来的投资规划就会产生,‍‍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应对能力不足,对未来做的一些有形的‍物‍(或者非有形的各类所有权)的投资,包括厂房设备投资、专利技术引进、市场渠道拓展等;‍‍另一个方面是对能力提升的投资,包括在技术研发、工艺创新方面的投入,在人才培养、组织能力提升方面的投入等。

此外,在战略规划的周期上,我们认为,结合国家的五年宏观规划周期,企业也可进行对应的五年规划。但因为市场环境变化快,我们建议企业每年都要进行三年滚动规划,即每一年都要做面向未来三年的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