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技术推动下的“1+3”班组管理模式

总体来说,本研究的目的是要建立“1+3”的管理模式,形成一个大数据平台,通过指挥管控、技术支撑、智能执行三个管理分层,实现平台分析支撑决策指挥、信息共享强化应用、载体优化提升效率。

图 8-1 “1+3”管理模式

1、构建大数据统一分析服务平台

以数字化建设推动管理转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量化管理、移动管理上实现突破,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管理上实现突破,从而实现公司管理由粗放式向高度精益化转型,大幅提升管理效率与效益。建立以数字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在公司各层面推行以数据说话、以数据分析、以数据决策、以数据管控,推进数据治理,挖掘数据价值,促进数据共享。管好用好数据资产,全面提升数据资源管控能力和应用水平。构建大数据统一分析服务平台,打破信息壁垒,为公司决策、控制、评价提供有效支撑。在相关领域广泛应用移动终端及可穿戴设备技术,推动现场作业移动化。

案例一 供电服务指挥平台

优化组织机构及管理流程,实现供电服务业务一站式管理。国网天津城南公司通过科学分析自身工作模式,试点成立了供电服务指挥平台。作为一个“柔性机构”,一是人员集中办公,协同开展配网检修、事故抢修、客户服务等工作,提高了公司资源统筹、事件预警、快速响应和服务管控能力。二是各系统信息集成,建设智能化的供电服务指挥系统,提升供电服务的效率、效益、质量。三是管理集约,该平台由数据监控与运检指挥组、服务业务管控组、流程监控与评价组3个专业班组构成,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导向,重新梳理原有流程,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新业务体系,实现7×24小时“一口对外、分工协作、内转外不转”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体验。

图 8-2 供电服务指挥平台

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提升供电服务指挥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工作效率及用户的服务体验。作为试点单位,整合现有的营销业务应用、用电信息采集、PMS、电网GIS、配网抢修指挥等系统,建设供电服务指挥系统。该系统及时跟踪配网数据的异常形成预警工单,主动消缺。接收国网客户服务中心派发的95598故障报修工单,主动研判故障类别、位置和影响范围,派发抢修工单,主动向客户推送故障停送电信息。组织人员、队伍、车辆、物资等资源调配,并跟踪督办。对检修及故障停送电信息进行智能研判并编译报送,依托短信功能及时通知到户。对所有服务风险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管控,形成依托GIS的各类风险态势图。通过智能化的管控,对内提升我们的供电可靠性,对外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优化业务流程,实现营配调数据的统一管理,打牢供电服务指挥的数据基础。营配调数据之间及与现场一致性是实现供电服务智能化的基础。重新梳理了配电设备新投、退运等6项流程,将原有营销、运检、调控相关的流程进行整合,消除专业间的壁垒,真正实现营配调数据统一管理、统一监控、统一协调,使数据维护工作原端唯一,保证数据的质量,真正实现营配调数据的贯通,为提升服务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试点建设全能型服务班组。结合市郊供电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建立低压配电运维抢修和营销现场服务的业务融合模式,打造全能型服务班组,统一开展低压设备、采集装置、计量表计和充电设施运维抢修,以及低压业扩全流程服务等工作,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

2、数据平台推动指挥平台统一管控

通过技术支撑层,获取有效信息,确定面对客户的策略,包括生产安排和服务方式等。

案例二 配电运维智能管控平台

建设配电运维智能管控平台,从国网统一数据平台获取运检、调控、营销方面的“筛选后”数据,挖掘数据价值,促进数据共享,利用“大数据”指导、推动业务流程的效率提升,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水平。具体来说,智能管控平台获取相关的配电网中压、低压、户表、故障等信息后,统一分析、判断,为运维人员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同时,可启动智能巡视机器人,收集现场实际数据用以提高判断准确率;确认工作任务后,配电站智能门禁系统将任务工单派发,授权给班组工作人员开启指定的设备室门锁,并提供地图定位信息。

深化“大数据”应用 营配调数据在不同的系统中被采集融合到国网统一数据平台后,本项目的维智能管控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并进行智能筛选、分析、判断,为运维人员快速提供辅助决策,帮助运维人员判断故障信息,协助做出准确的处理方案。

“移动互联”技术应用 配电站房的精确定位、地图导航功能,使用APP程序指引运维人员快速找到故障站点,大幅提高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抢修工作的时效性;同时。智能门禁系统规范了配电工作授权管理,设备和人身的安全性进一步得到提升,用“技术”约束“人”的行为,是智能运检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智能巡视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第一时间查看现场情况,并且将视频及带电检测数据实时回传,加速运维人员对现场状况的判断精度和速度。

3、大数据技术有效支撑班组决策

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现有电力大数据,包括电网运行和设备检测或监测数据、电力企业营销、电力企业管理数据等三大类数据。确保信息安全前提下,根据不同业务需求,设计算法规则,识别有效信息、进行数据分类、数据分析和处理,支撑各类生产服务决策。

案例三 变电运维APP

班长通过APP程序对员工布置工作,员工接收工作后能够实时反馈给班长,随后利用APP完成作业任务,再将完成情况发送给班长,经班长审查确认后可以完成绩效积分工作。变电运维全部工作实现移动作业、实时监控、即时反馈。

无纸化移动作业 通过覆盖变电运维班组全部日常业务及临时工作,均实现电子移动作业,从而使工作方式从传统的“纸笔+电脑”转变为完全使用1台“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并且将“信息传递”融合进来,让运维工作各环节之间的“停顿”几乎消除,“冗余”消耗尽量减少,效率大幅度提高。

智能辅助决策 利用智能软件系统,代替人工完成一部分低技术含量、琐碎易错的环节(如指导卡自动编号),同时辅助人工自动完成数据的比对判断的归集整理,自动生成输出报表,自动上传至APP服务器。

大数据后台共享 APP服务器设置在内网的模式,使其与其他专业系统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共享不存在技术壁垒,如目前已实现的班组绩效积分自动上传至绩效系统服务器,可以有效提高绩效统计的准确性和快速性。

本项目通过对日常工作设备的智能化改进,实现班组“工业化”水平的进步;同时通过对传统信息传递模式的变革,让APP信息流加载大量数据并高速实时传递,实现“信息化”的大幅进步。因此,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推动了班组日常工作管理模式的变革,最显著的特征是班组承载力和生产力的突破,让生产关系和组织形式突破了传统模式,班组的工作能力向更综合的方向发展。同时,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后,员工的总体工作时长能够降低,额外加班情况减少,降低运营成本;再有是工作质量被严控后,发生差错的概率降低,从而降低因“返工”或“纠错”而产生成本支出;最后是“无纸化”的实施,节省大量纸资源,有形地节约了运维成本。

案例四 AR技术在电缆运行工作中的应用

以AR(增强现实)眼镜为基本工具,结合相关的云平台计算和建模、定位技术、无线通讯、物联网识别技术等,定制开发相应AR端APP和基于云端的算法和数据支撑平台,最终实现电缆虚拟化透视巡检。

将开发基于AR平台的APP,能实现电缆专业管理范围内的电缆电子地图调用和显示能力,电缆图就像道路图(类似高德地图)一样,由带坐标的电缆数据进行地图化建模,可以平滑缩放(矢量图),并具备位置服务的能力。巡检人员可通过AR自带的GPS或者北斗芯片等进行初步定位(误差范围10米以内)并借助现场设置的物联网标签(Marker,一个或多个)实现精确定位(0.5m以内),在此基础上,AR眼镜端APP可以从云平台调取相关的管线模型,并通过虚拟叠加,实现电缆的“透视”,如果同时读取相关的数据信息,也可以通过AR眼镜的全息投影技术直接在电缆模型上进行数据和信息的显示和交互。最终发展方向是通过AR眼镜能实时以2D+3D方式显示任何地点的所有地下电力管线信息。

图 8-3 AR技术在电缆运行工作中的应用

以AR智能眼镜为载体,利用其专属的增强现实特性,通过定制化开发基于AR眼镜平台的APP应用系统,实现电缆的透视化巡检。实时现场建模,将地下不可见的电缆虚拟为可见的线条通过眼镜实时显示。基于现有的电缆信息化数据和平台基础,开发具备云计算能力AR应用电力大数据支撑平台,为AR眼镜的应用提供计算和数据保障,实现远程设备基本信息和实时信息的全息化投送、远程协助和第一视角交互、人员管理和定位、故障和巡检结果数据分析等应用,提高电力巡检作业的工作效率、安全保障能力和专业水平。

数据结果信息化,以智能眼镜为数据采集入口,能够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如语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记录下现场异常状况,极其利于电网的应急指挥管理。变不可见为可见 AR眼镜的芯片和建模能力可将不可见的电缆变为虚拟可见,从而颠覆性的通过云端大数据支持改变了电缆巡视的工作方法,通过云端支持提高了现场判断的精度,降低了运行工作难度。实现运行经验数据数字化管理 智能眼镜可对运行人员的长期以来积累的现场经验采用数字化保存和管理,需要的情况下可现场触发,实时调用云端历史数据,具备很强的可追溯性。设备深度识别 将设备、环境数据导入数据库,智能眼镜通过摄像头进行三维图像识别巡检对象,触发对应的巡检信息,精确确认巡检人员有无准时到达准确地点并实际完成巡检项目,可实时显示电缆接头,拉管段等特殊数据;还可以在后台支持下一些完全相同的设备群中读取到内部参数的不同。远程AR协助 实时监督,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移动设备、PC、平板等设备观察巡检人员的位置和第一视角工作状态。

案例五 变电站运维远程“随身”监控系统

在变电站内设置“无线监控采集系统”,将部分告知类信号、部分原来不能采集的信号收集到采集系统服务器,再发送到现有的APP服务器,通过电力4G无线网络传送到运维人员随身的移动终端,实时远程监视、控制站内部分设施。可选择扩展监控功能设想包括:智能巡视机器人远程遥控、设备温度监控、屋顶雨漏实时监控、粘鼠板智能告警、消防误告警监控核对、AR智能五防系统等。

图 8-4 变电站运维远程“随身”监控系统

通过对原有移动作业APP功能的拓展,使其在完成运维一体化业务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对变电站信息的实时监控,节约人力资源和物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模式。

“移动互联”技术深化应用 变电站内使用加密局域网,用以收集各类所需信号,该模式使用灵活、建设成本低廉、扩展便捷;APP服务器与终端之间采用电力4G无线网络,在试点电力4G的同时,安全、可靠地实现站内信息实时监控。例如变电站巡视机器人在遥控状态下可到达户内任意指定地点,并可拍摄现场情况并回传,有助于运维人员第一时间远程判断缺陷等现场信息。

探索“大数据”的分析应用 变电站现场采集到的“不同源”数据,经综合分析后,可作为其他问题的判据,实现数据的深度应用。例如断路器小车接点变位信号,可作为“小车电动摇把”的停机判据、旋转方向判据;“智能AR眼镜”摄像头“看到”的控制面板红绿灯变位、带电显示器变位等信息,可作为判断断路器是否变位的辅助信息(主信息为接点位置),从而自动做出下一步决策或开通下一步操作权限。

“物联网”实践应用 试点将变电站设备、设施的最关键状态,收集到采集系统服务器。例如在粘鼠板底部加装压力传感器,采集其粘到小动物的信息,可以让运维人员第一时间远程知晓需要更换的粘鼠板;采集到通风除湿装置的区域温湿度信息及启停信息,可判断是否改开启该设备。

“云计算”初步尝试 收集变电站现场图像、视频信息,利用服务器远程计算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隐患。例如在变电站顶层开关室设置拍摄屋顶的拍摄装置,将定时回传到采集系统服务器的照片进行图谱像素分析,判断其是否有水渍,第一时间得到变电站漏雨信息。

4、共享数据信息实现职能班组执行

联动大数据平台,共享数据信息,使用不仅限于机器人、移动智能穿戴设备、GIS定位、AR、VR等技术手段。平台信息数据在决策层、指挥层实时共享,生产、用户数据同步推送执行层,即可满足资源调用灵活精准、指挥高效及时,执行层又可获得充分授权,弱化专业分工硬界限,侧重区域全业务支撑,引入后台专家连线,充分调动了员工为班组作业、企业责任的奉献热情,促进班组作业执行。

在目前的生产服务活动中城南公司班组分别选取了适应的技术支持方式上做了有利的探索。

执行班组类型

技术手段应用

变电运维班组

机器人、移动智能穿戴设备、GIS定位、AR、VR等技术

电缆运维班组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GIS定位、AR技术

配电运维班组

故障定位、门禁授权、机器人技术、移动终端

输电线路运维班组

无人机技术、移动终端定位

营销服务版主

GIS定位、移动终端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