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过去40年的经历,是从一名英国皇家注册会计师,随着个人的生命周期、环境和经济周期的发展而不断转型到不同的产业和地区,如下表所示:
笔者过去40年经历转型表
1977-1978 | 1978-1980 | 1979-1981 | 1982-1986 | 1986-1997 | 1997-现在 | 2007-现在 | 2013-现在 | 2016-现在 |
证券 | 证券 | 房地产 | 贸易 | 投资咨询 | 房地产 | 幼儿园 | 餐饮 | 作者、咨询 |
新加坡 | 香港 | 香港 | 新加坡 | 台北 | 上海 | 上海 | 上海 | 上海 |
根据这些不同产业和地区的经验和教训,笔者有以下观点想跟读者分享:
第一,有些人对“创新转型”有着巨大的误解,认为创新是一种突发奇想的事件,而没有意识到创新转型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进化过程。
第二,不同国籍和专业背景交流的重要性。
笔者察觉,有许多创新转型的企业都是从不同国籍和专业背景的企业家的交流和思考而来。例如,在寿险业的“万能保险”,是一款结合“寿险”和“理财”的产品。根据笔者的了解,此产品是由“证券业”构思而来的。又如阿里巴巴,是由学习“英语”专业的马云推出来的网络平台公司。
第三,观察和探索与本业无关的产业。
米其林餐厅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1900年米其林轮胎的创办人出版了一本供旅客在旅途中选择餐厅的指南《米其林指南》。内容为旅游的行程规划、景点推荐、道路导引等,每年对餐馆评定星级。
所以,定期的阅读、参加异业研习会、异地或出国考察和搜集与本业无关的信息对转型是非常有帮助的。笔者转型到经营贸易、幼儿园和餐饮行业就是这样而来的。
第四,共创的威力(The Power of Co-Creation)。
当今,许多先进国家的科创基地,都拥有国际不同专业和背景的参与者。这些基地都在创建一个建立人脉、学习技能、发展创新事业的平台。
在这无远弗届的网络时代更是如此,市场或客户都希望能有机会参与到他们使用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希望能持续的与企业沟通有关他们的需求和期待。而对企业而言,客户不同凡响的“体验”,是他们创造价值、创新与拟定企业使命和愿景的源泉。所以当今的企业应该从以往只注重生产“给予”,转型到“共创性”的企业。
第五,逆向思考。
掌握“逆向思考”的能力对企业的“转型”也非常重要,因为当人们按照常规思考问题时,常常受到经验的支配,不能全面地、正确地分析事物。因此,如果能以逆向的方式来思考,以不同的背景和角度,采用全新的观点看事物,往往会有新的发现。
一般人都会倾向往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寻求发展机会,但是,笔者过去40年却是以逆向思考的模式,从较发达的新加坡,逐渐往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发展(1978年到香港,1986年到台北,最终于1997年落地上海),因此,能在每个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取得比较领先的竞争优势。
第六,企业家的生命周期与人生使命和愿景。
对每位民营企业家而言,能有清晰的人生使命和愿景对领导企业的转型尤为重要。可惜笔者察觉,有很多人对“使命和愿景”的定义还是一知半解!
人生使命,就是你觉得有意义而愿意投入精力的事业,是鞭策你奋斗的那股力量,是每天早上让你起床的原因,甚至是没有期待任何的回报。
人生愿景是一个透过“想象力 (visualization)”而让你可以看到你未来的终极“图像”,是一个在宁静的晚上当你想起这图像时会让你感觉兴奋和微笑,而不是一个“感受”,如快乐、安全、幸福等。
一个很重要但时常被企业家所忽略的问题是:企业必须有意识的察觉自己所处的“生命周期”,从而决定是否应该对之前所拟定人生的使命和愿景做“转型”。因为个人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有所变化,如健康、兴趣、年龄、子女的成长、经济和环境等。
每个人的人生使命和愿景又会受个人的信念 Beliefs所影响。然而,牵制个人信念的却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
第七,想象力。
在拟定人生愿景时,必须发挥个人的 “想象力visualization”,在自己心中创造出相关的“图像”,并让它们像实际在发生一样。其中一个很有效的工具就是利用“思维导图 Mind Mapping” 来帮助你。
第八,六顶思考帽 6 Thinking Hats。
另一个笔者强力推荐的思考工具是“六顶思考帽”。这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博士开发的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也是避免失败风险的手段。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转型”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