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竞争对手也会仔细观察你是虚张声势还是做出了战略承诺。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做出足够有威慑力的战略承诺,对手可能会因此是丧失信心。这就像你在赌场里“梭哈”一样。
不过,这么做可能会给你造成巨大的风险。特别是在局势还不明朗的时期,大规模的战略承诺因为其不可撤销性,会让企业进入一种被沉没成本(注7-3)裹挟的状态。一旦企业做出战略承诺,所有的投入马上转化为沉没成本。假如事与愿违(往往会事与愿违),那么为了避免损失,企业就可能会继续追加投资,虽然明明知道这么做可能是错的。但没人愿意面对损失。就像你买了一张电影票,电影开始十分钟后你就发现它注定会很无聊,但往往人们都会坚持将它看完而不是转身离开。
一张电影票的沉没成本能让人浪费接近2个小时的时间,一项重大战略承诺带来的沉没成本,则足以让人失去理智地继续投入。巨大的沉没成本,只能裹挟出更大的沉没成本。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处于与竞争对手焦灼状态的你,最好不要提前做出战略承诺。但反过来看,如果你迟迟不采取任何行动,那么对手就会认为你不过是在“虚张声势”,从而激发他想与你展开竞争的决心。
除非,你能做到“洞悉本质,选了出乎意料的战略”,这么做,足以让你以弱胜强。前文中,我们说阿里巴巴在与实力强大的eBay竞争中国市场电子商务老大位置的时候,当时的阿里团队就做出了一项超出eBay公司高管理解范围的战略承诺-商家免费入驻。
来自美国成熟商业社会的eBay怎么也没想到阿里巴巴会做出这样的战略选择,甚至认为这是“愚蠢“的行为。阿里团队就是依赖于自己对中国电商市场和互联网经济本质的洞察,才做出了让竞争对手完全看不懂的战略承诺。
无独有偶,小米手机在扩张期的战略选择上,也坚持“0硬件利润”的战略承诺,迅速用极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占领了足够大的市场份额。而几乎与小米(2010年3月3日)同时期创业的锤子手机(2012年3月30日),却没有采取特殊的战略来进入一个成熟且竞争激烈的市场。这让后者的失败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宿命。
无法和你一样洞悉自己公司所从事的商业举措本质的竞争对手,是没法看清楚你的战略意图的。他只会觉得你在做一件根本错误的事情,甚至认为你是在“找死”。就连伟大的,智能手机时代的开创者iPhone,都曾经被微软前任CEO史蒂夫·鲍莫尔公开宣称是一件毫无用处的东西。
这并不是说鲍莫尔或者罗永浩以及梅格·惠特曼没有乔布斯、雷军和马云有头脑,而是后三位商业领袖,找到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本质规律。
事实证明,通过洞悉本质,选择出乎竞争对手意料的战略,往往是创业公司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强敌们会嘲笑你的想法,认为你完全错了,他们根本不会在乎你,也看不上你的战略,更别提针对你采取什么行动。
直到有一天,你已经建立起足够的竞争优势时,恍然大悟的他们,可能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你的步伐了。
通过上面的描述,聪明的你可能会发觉,洞悉本质就是创新的过程。比如,你身边有一把电钻,就要问问自己,客户是需要这把电钻么?他有没有可能是想要墙上的一个洞?他要这个洞干嘛呢?是不是想要挂一副画或者照片?那么,除了用电钻打一个洞之外,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他在墙上挂上一幅画?于是,黏贴挂钩就出现了。不要电钻,不要洞,客户想挂的东西挂上了。
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也是这样。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就能逐渐地接近本质。比如,人们是想要购买手机吗?人们可能不过是想要手机提供的各种功能,比如通过网络检索信息或者与朋友取得联系。于是,小米几乎放弃了硬件利润,然后在预装的搜索和社交APP上获利。另外,你还可以问问自己,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让我们不用手机而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智能手表行不行?平板电脑行不行?或者智能眼镜行不行?
可能再过个几年,人们会觉得,以前的人(也就是现在的我们)为什么走到哪里都要举着一个手机?就像现在我们弄不懂为什么之前的计算机要装满一个房间那么大。
一旦你将商业模式创新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就可能会发现很多看上去不那么合理,但非常有可能奏效的特殊战略方向。如果你选择它,那么竞争对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过味来。
4,与善意者结盟。
虽然竞争很残酷,在这个世界特别是在商业领域中,充满着明显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但我们身边一定还有朋友。
他们可能是善意的,比如你的投资人、供应商、甚至对你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抱怨但尚未离弃你的客户。他们都可能是你善意的朋友。
不要与整个世界为敌!伟大的事业,一定有可以团结的力量。
因此,当你遇到不合理的竞争或者巨大的困难时,请注意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但正如你所知,与人合作并非那么容易,即便是他满怀善意,也可能会被你激怒。要想在危机时刻能与施以援手的善意者结盟,你可能还要做到以下3点:
1)口渴之前先挖井
口渴之前先挖井(注7-4),其实是一部著作的名称。作者是全球著名的人际关系大师哈维·麦凯。哈维每周在全美50家报纸上发表商业箴言,被《财富》杂志称为“万能先生”。如果你想请他做一次演讲,那么至少要支付4万美元的费用。
让哈维获得如此盛誉的无非是一个古老且朴素的为人之道,如果你希望自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能挺身而出,那么最好你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先尽量对别人施以援手。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口渴之前,先挖井。而不是等到已经口干舌燥的时候,才想起来去借铁锨。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根本不用提醒,谁都知道。但事实上,越是朴素简单的道理,能坚持在实践中执行的人,就越少。我们往往会陷入事关自己的忙碌中去而无暇他顾,也许我们会因为琐事而产生烦躁情绪,或者,有人需要我们帮忙时,我们根本没有发现他需要帮助。甚至,在朋友们明确提出需求的时候,我们也许会犹豫不决。还有的时候,我们满口答应了别人的请求,却没把它当回事……
所有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疏忽,都会导致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无人问津。因此,为了长久地执行“口渴之前先挖井”这条朴素道理所提示的行动,我们必须养成一系列的好习惯。比如像哈维说的“不要在一场聚会上获得25张业务名片,泛泛之交是没有用的。最佳的方法是,在参加一个聚会或者商业会议时,一次只认识2-3个人,然后对他们做深入的了解”。
2)同理心
接下来你还要锻炼并获得同理心。你要想到,其他人为了帮助你,或者与你联盟,他要付出什么?他是否能承担这种付出?一旦你们一起战胜了对手,那么,他会得到什么好处?
不要只想到你自己的危难与收益,还要想想别人。
要做到这点,你需要掌握两种看问题的视角:第一,当你向别人请求帮助的时候,那么先问问自己,如果你收到同样的请求,是否会答应?为什么答应?这是换位思考,将你至于被请求人的位置上,思考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第二,假设你是第三方,你的朋友收到了别人的求助请求,你会给你的朋友怎样的建议?你会建议他接纳请求,还是拒绝请求,原因是什么?这是换人思考。
经过“换位思考”和“换人思考”之后,在你向其他人求助的时候,就很可能会因为提出适当的合作条件而得到肯定的答复。同理心的威力,将施救者带入的思考,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3)以共赢为基础
如果是商务合作,比如请求投资人紧急注资,或者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请求某位重要的人才加盟企业,甚至希望名人或者专业人士为自己提供帮助等,合作条款的设置,要以双赢为基础,而不是只考虑自己公司的利益。
有些创业公司的管理者会用关于理想和未来的情怀来尝试吸引投资人、人才以及专业人士。但如果公司只能给出一份空泛的,毫无逻辑的情怀规划,那么合作方就可能认为你是在“画饼充饥”。
当然,理想的实现是创业公司实施扩张战略的目的,这没错。但要围绕着“对未来的畅想”制定清晰的规划和符合逻辑的运营计划。并在这些规划和运营步骤中,考虑到合作方的短期、中期、长期利益。
这才是真心以“共赢”为基础的合作,才能让你的联盟请求受到广泛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