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品牌广告策略的限制因素

探讨中国啤酒企业的广告策略,就不得不对中国啤酒品牌的限制性因素做一个扫描。从建立品牌及相关的广告策略角度看,对于啤酒品牌而言,重要的因素是两个指标:名称的特性与品牌的市场渗透度。

中国的大多数啤酒品牌是因地方而得名,所以很多企业并不愿意承认品牌的基本特性:名称本身作为一个历史形成的词语所具备的含义,而总希望可以脱离品牌名称本身的历史含义对品牌进行外向“赋值”。定位论的作者阿尔·里斯对于品牌名称的重要性一贯强调,在其著作《品牌之源》里甚至说道:“优秀的营销规划的核心就是起一个出色的名字。”啤酒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地方特性,因此,啤酒品牌名称区域性的强弱对于啤酒品牌的塑造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从市场渗透度来说,体现品牌覆盖面的广度与深度,覆盖面越广则品牌的通用性越高,覆盖面越窄则品牌的细分性越高,覆盖面之广度体现品牌的大小,覆盖面之宽度体现品牌的专属性。是成为大众通用品牌还是成为小众细分品牌、是成为广域(全国性)品牌还是窄域(地方或区域性)品牌,对于品牌建立来说同样是重要而关键的因素。

如图1-6所示,中国啤酒按照品牌表现层面的两个指标:品牌(名称)的地域性与市场渗透度两大象限可以分为五大类品牌群:

(1)高渗透度、低地域性(第一象限Ⅰ):如雪花、百威、喜力、蓝带等,这,类品牌由于在品牌名称上没有区域印记,且已经基本实现全国市场的渗透,已经或正在向全国性品牌稳步迈进。

(2)高渗透度、高地域性(第二象限Ⅱ):如青岛、燕京、珠江、山城、哈尔滨、金星、金威等,这个阵营里有两个规模在第一军团的企业(青岛、燕京),以及汲汲于进行全国扩张的企业(珠江、山城、哈尔滨),是最希望将品牌推进到第一象限顶端的品牌,虽然已经有很高的市场渗透度,却始终被品牌的区域印记所困扰。

(3)低渗透度、高地域性(第三象限Ⅲ):如金陵、趵突泉、西湖、漓泉、大理、雪津、力波、三得利等,这个象限里的中国啤酒企业最多也最杂。这些品牌并不致力于扩散品牌影响,而是将品牌与地方特色进行深度挂接,甚至刻裔烙上地方印记,如金陵啤酒的“纯南京味”、大理啤酒的“风花雪月”、力波的“喜欢上海的理由”等。上面列出的还仅限于区域强势品牌,众多地方小品牌都没有列入,这些品牌是中国啤酒市场里真正的地域性品牌。

(4)低渗透度、低地域性(第四象限Ⅳ):外资的麒麟、朝日、银子弹、太阳啤、科罗拉,国产的零点、本色、金士佰等。这一象限的品牌主要是大啤酒企业开发的渠道性细分品牌,品牌名称都是为了激发一部分细分消费群的特殊饮用动机,不强调在小区域市场的渠道全面覆盖,而是追求在广域范围内“等高线”市场及渠道的渗透,如华润的零点、燕京的本色等,以小支酒为主要形态,在夜场里售卖。

(5)而在上述四大象限里还可以分出第五类品牌:如金星、金威、雪津等品牌,这些企业虽然属于区域销售的品牌,但已经越过规模化的基本门槛,品牌的地域特性并不明显。在企业企图心的驱使下可以快速地实现全国性的产能布局,进而向全国性品牌迈进。

我们所谓的啤酒品牌广告策略的限制性因素正是基于各企业在上述品牌地图中的位置与企图心方向。位置决定思想,但企图心可以改变思想,思想改变了,位置就有可能发生改变。

如三得利、力波、生力与雪津、金威的位置大体相同,但前者的品牌企图更偏向于往区域强势方向(第二象限)发展,而后者的品牌企图则呈现向高渗透度乃至全国性品牌的方向(第一象限)发展。作为中国啤酒企业的一个特殊类型的金星啤酒,虽处于全国性品牌的方向发展比较有利的位置(品牌的地域性弱且规模形成),但市场渗透度的不足仍将是品牌发展的障碍。

从中国啤酒品牌地形图里可以看到,有两大趋势性品牌运动方向:

(1)由第三象限向第二象限、第二象限向第一象限的品牌运动趋势,也就是由地方品牌发展为区域强势品牌,再由区域强势品牌发展为全国性强势品牌的进化路径(当然也存在由第三象限直接向第一象限运动的可能性,如金星啤酒等)。

(2)向第二、第四象限顶端运动的趋势,也就是成为区域王者或细分(特色)领袖的路径。

因此,中国啤酒品牌的策略路径可以分为三个方向:全国性品牌路径、区域王者路径、特色化路径,除此之外皆为方向模糊之策略,注定不会有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