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是大单品不行了,是你的大单品不行了

这么说会得罪不少人。

以前国内市场的绝大部分消费品企业,也包括跨国公司,开发新产品都非常简单:多数属于撞大运,大树底下捡兔子,如果开发了或者山寨了个产品,碰巧很能解决消费者的问题(或者叫需求或叫矛盾,叶茂中称之为冲突),而这个问题又能被你准确描述出,那新品已经成功百分之八十了。

比如营养快线解决的是年轻人睡懒觉总是吃不上早餐的问题;旺仔牛奶解决的是,孩子需要加餐,又要营养又满足孩子口味,还便于携带的问题;六个核桃、特仑苏都是撞上了北方市场春节伴手礼的机会;王老吉解决的是上火问题,中国人上火的认知非常强,对应场景极多,头些年只要翻来覆去薅住“上火”基本都能成功,所以凉茶能诞生几个大单品。当然,有定位专家非要说喝自己家凉茶,特别“顺”,只能说自己玩的开心就好。

剩下就是铺终端,砸广告,肯定能够成功,而且是很大的成功,经常有大单品冒出来,因为我们这么大市场,几乎就没有小单品,产品上市要么大火,要么很快挂掉

然而这一切貌似不好使了,原来一唱就灵的大单品(还有拳头产品、明星产品、王牌产品、尖刀产品等一系列的N多叫法,不一一列举)都在下降。而且,市场已经好些年没再冒出动辄销售百亿的大单品了。

可乐、康师傅冰红茶、营养快线、旺仔牛奶都在下滑,红牛、加多宝和脉动也有疲态。

其它行业情况也相近:宝洁的几大单品止不住的往下掉,珀莱雅的补水大单品也在下滑,其它联合利华、丸美、立白等企业日子也不算好;服装行业最惨:头些年火爆的快时尚品牌集体下滑,GAP、ZARA、HM等无一幸免;福建男装板块,九牧王、七匹狼、利郎、劲霸,几个单品专家,这几年加起来销量还不及一个海澜之家。

很多中小企业的老板和营销人员都有大企业“崇拜症”:大企业有钱、有品牌、有渠道,要人有人要枪有枪,他们的大单品都不好使了,我们岂不是更没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