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明清是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大复兴的时期。
随着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扩张,明清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不再为世人所贱,商人们自我组织起来,依靠会馆、公所等维护自身权益。比如明天启三年七月十六日,苏州府常熟县铺户林辉等13人,因不堪官府胥吏勒索,联名向南直隶监察御史告状,要求取消“当官”“买办”“承值”制度。结果,督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的长官批文,该县“一切浮费,严行禁约。并不许骚扰民间,致累铺户”,并勒石立碑永遵。
明清商业文化的复兴,具体表现为这一时期大量商书的出现。复旦大学历史系张海英教授曾评述道:“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商已不再成为一种为人轻视的职业, 并有很多的人‘弃农从商’,甚至‘弃儒从商’。出于学习经商之道、应付商海竞争的需要,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针对性很强的经商类指导书(本文称之为商业书或商书)。大量商书的公开刊行,反映了社会经商、行商风气之盛,同时它本身也凸现了商人意识的觉醒及经商者自身对这一职业的认可与重视, 说明这一时期的商人已开始重视商业知识的累积与传播,并对子弟生徒授以职业的商贾教育。”5
明清商书在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当时的商人继承了先秦商家的经营理念,另一方面它们深深影响了近代商人。
明代福建安平商人陈斗岩善于用陶朱之术,展开大规模国内和国际贸易,后被商界“倚为祭酒”,成为商界领袖。
陈斗岩,字子珍,祖父陈壶峰,父陈斗山。陈斗岩生于儒士世家,遗憾的是陈氏世代儒士,却无一科中,也没有当官的。陈斗岩是其父最小的儿子,从小父亲就培养他好好读书,进入仕途。但由于战乱原因,其家道中落,最后不得不“逃难入安平市”。
陈斗岩长得英俊,人才出众,被当地富户颜道谋相中,招为女婿。颜道谋认为,“是儿当得贵,即不贵且富矣。世宁有美丈夫而长贫贱者乎?”
颜道谋没有看错人。陈斗岩借岳父的资本,苦心经营,很快发家致富。开始是坐商,进而做起了“行贾”,“北走齐吴、南至粤。”陈斗岩还乘“吕宋(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宋元以来,中国商船常到此贸易,明时称之为吕宋——笔者注)洋开”之机,“鬻财吕宋”。最后成为海商大贾的陈斗岩退出了商场,偕妻子一起归隐故里,修祠建寺,散金助贫,广作慈善事业,成为不求名利隐逸故里的处士。
明代李光缙作文赞曰:“处士其初斗智,最后争时,行财币或如流水,若猛兽鸷鸟之发,人虽与共用事,终不如之矣。故人或折阅(谓商品减价销售,引申为赔本——笔者注),而处士收息反倍之。处士行贾,北走齐、吴,南走粤。吕宋洋开,鬻财吕宋,转贩所致,人多重之,倚为祭酒,竟以致富。”6
近代著名徽商胡雪岩(1823—1885年),学徒时代读到了清初洞庭商人王秉元的《生意世事初阶》,此后几十年一直潜心研究。经商后,他将书中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构建了强大的商业帝国,并把《生意世事初阶》作为培训人才的主要教材。
想想年少时怀揣几两碎银,挟着《士商类要》《天下路程图引》之类的商书行走天下,最后驰骋四海的中国商人吧——有了他们,让中国在19世纪以前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念及此,我们如何能不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商业文化而心动!
现存明清商书近二十种,这里我们辑其精华,供商界朋友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