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改善业务系统的指导

为了计算多维组合成本,业务系统对信息的收集显然更全面更细致了。

基于多维组合成本的计算结果,业务系统的控制标准更严密了。例如原来针对不同产品不区分工序制定材料或工时定额,不同工序的班组责任是混淆的。现在基于多维组合成本提供的数据,可针对不同产品不同工序制定材料或工时定额,不同工序的班组责任是清晰的。

多维组合成本的计算本身是不起控制作用的。控制标准是事前制定的,控制是事中执行的,成本计算则是事后。要达到控制目的,需要在事中即业务发生时就使控制标准发挥作用,显然事后的成本计算起不到控制作用。成本控制是在业务系统完成的,例如,制定差旅费用标准,对差旅费用进行控制,这属于费用报销系统,不属于成本管理系统。再如,制定材料定额标准,对材料费用进行控制,这属于生产管理系统,不属于成本管理系统。

当然也应该看到,多维组合成本的"多"是指维度而不是颗粒度,颗粒度取决于管理需要,而管理需要无论如何都不会比生产需要更详细,即无论颗粒度多么详细,也不会比生产一线更详细。例如钳工工序,可以细分为划线、锯割、铲削、锉削、钻孔、扩孔等十余项具体操作。多维组合成本的成本对象设置,作业可能只设置10项,而生产一线实际可能有上百项,且各维度的颗粒度是相互匹配的,生产一线作业细分会促使员工类别等维度也相应细分,如多维组合成本的成本对象设置,员工类别可能只设置生产人员、管理人员等少数几类,而生产一线实际可能有钳工、焊工、电镀工等上百类。在生产现场起控制作用的是具体的详细的定额标准,如钳工的划线操作的工时定额,而不是生产工人的"钳"工序的工时定额。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生产工人的"钳"工序的成本,对钳工的划线等操作的定额制定的指导作用。

多维组合成本与业务处理系统的关系,类似于搜索网站与普通网站的关系。普通网站为搜索网站提供了数据资源,搜索网站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并为普通网站提供了流量指引;业务处理系统为多维组合成本提供了数据资源,多维组合成本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了深加工,并为业务处理系统提供了改善指导。这也符合数据产业链的分工原则,即业务处理系统进行数据生产,多维组合成本进行数据加工,并基于加工后的结果进行数据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