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的知识与能力系统,请把企业组织想象成一个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和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非常相似:
孩子读了一本新书,引入了新的知识,就像企业新招聘了一个经验丰富的高管,这是能力与知识的引进;
孩子的切身体会告诉他,不听老师的话就会挨罚,就像企业在教训中明白,财务如果是一团烂帐,风险会很高,这是能力与知识的孕育;
孩子在语文课上学习了主语、谓语、宾语,在学英语时对相关的概念很快就理解了,就像企业把北京区域的客户数据管理系统推广到其他区域,这是能力与知识的流动;
孩子长大了,明白了选择朋友不能只看能否玩儿到一起,还要看为人处世、人品学识,就像企业会从市场、成本、技术等多方面分析一款产品,这就是能力与知识的融合;
一个成年人,多年的学习和经验让他在某个领域成为高端人才,就像企业在某个行业深耕多年,最终成为该行业的领袖,这就是能力与知识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本质上是管理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这种综合能力由很多方面构成,由分散到综合,包括:信息、知识、技能、经验、能力,最终到智慧。
企业的所有决策都依赖信息,信息包括客户资料、产品数据、员工简历、技术文档等。这些信息如果不加管理,散落各处,用的时候找不到,也就没有价值。信息被有效管理,设置专门的收集、保存、分类、检索、查阅机制,信息就有价值了,信息就变成知识了。这样的管理系统叫做“知识管理系统”,即KMS,一般通过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实现。
在企业中,信息与知识无处不在,所有部门都在管,侧重点各不相同。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把员工头脑里的信息和知识留下来,变成企业的,让它们充分融合变成更有用的知识,从而提高企业能力。例如,咨询公司把顾问给客户做的解决方案留在知识管理系统中,给其他员工分享与借鉴,这就是把知识留下来,变成企业的。
相对于信息与知识,技能和经验更综合、更抽象、更难管理。知识管理软件可以管理信息与知识,但是无法设计一个软件来管理技能和经验。在这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一样的:也是把员工头脑里的技能和经验留下来,变成企业的,让它们充分融合变成更有用的技能和经验,从而提高企业能力。既然无法借助软件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也就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这里。
具体的办法有很多,这里抛砖引玉介绍三个办法:
第一,工厂里的师徒制:工厂里的技术工人,需要的主要是操作技能。技能的传播无法通过看书或讲课实现,主要通过在实际操作中的示范、演练、及时纠正讲解来实现。
第二,跨部门的轮岗培养计划:各部门之间要实现协同配合,必须要对上下游的业务有所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员工到相关部门暂时工作一段时间,熟悉那里的业务,这样配合就更顺畅了,而且有助于培养员工综合业务素质。
第三,管理人员的继任计划:比如为“市场总监”岗位设定继任计划,选拔2、3名接任者,由现任市场总监辅导与考核,一旦岗位空缺,由表现优良者继任。
管理技能和经验,没有普遍适用的办法,在借鉴成熟做法的基础上,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比如师徒制,如果某项操作已经很标准化了,可以把老师傅的操作录下来,为新学员播放,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飞机起飞前,为乘客播放的安全演示录像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再比如,把轮岗培养和继任计划结合起来,由多个部门管理者共同培养一批人才,在恰当的情况下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结一下,具体的办法无穷无尽,核心的原则只有一条:把员工头脑里的技能和经验留下来,变成企业的,让它们充分融合变成更有用的技能和经验,从而提高企业能力。
从能力的视角看管理的本质
信息、知识、技能、经验,关注它们,是因为它们能构成能力,能力才是最终结果,能力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关心的。用最直白、最通俗的语言解释:能力就是确保目标实现的最重要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力资源”,为什么把人看成资源,实际上真正的资源不是人本身,而是人身上的能力。
上文提到,能力与知识是一种看企业的视角,从这个视角,企业组织本质上是某种能力的载体。用这样的抽象思维去理解企业,不管具体业务是什么、不管总经理是张三还是李四、不管它在上海还是吉隆坡、不管它有多少员工、不管它的办公室墙面是白的还是蓝的,一切都无所谓了,唯一重要的是它的能力:如何引进、如何孕育、如何流动、如何融合、如何发展。用这样的视角,我们就能穿透形形色色的具体事件,看透企业管理的本质。举三个例子来说明。
连锁企业的管理
连锁企业的管理,本质上是两种能力的相加与融合:一种是总店发展出的一套连锁店管理能力,包括选址、装修、商品摆放、店员培训、仓储物流、市场推广、财务成本等;另一种是加盟商自己具备的一套能力,包括对本地市场的了解、融资能力、本地的人际网络管理能力等。有了这样的思路,在设计连锁店管理制度和加盟商审核标准时,就有原则了,工作就变得很简单了。
风险投资
在决定是否要投资一个企业时,要关注哪些因素呢?市场份额、技术水平、资金实力还是政府关系?这些确实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这些结果是怎么获得的:是企业靠自己的能力挣出来的;还是靠机缘巧合或者拿了别人现成的。
既然是风险投资,存量就没有意义(除非是捡到便宜货后立刻出手),未来的增量才能使资本增值,而能带来增量的一定是企业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思路,在调研企业时,就知道要关注什么了:要看财务,但重要的是看现金流管理能力、资金使用效率与融资能力;要看市场,但重要的是看市场分析能力、客户开发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销售团队培养能力;要看技术,但重要的是看技术研发能力、技术管理能力、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如果这些都没有,那就只看一样:创业团队是否具备发展出这些能力的能力?
企业并购
哪个企业是最合适的并购对象?并购之后会发生哪些风险?并购花多少钱是合算的?从能力这个角度,这些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最合适的并购对象一定是对企业能力提升帮助最大的;并购之后的最大风险是,两种能力无法汇聚、融合,反而拖累企业的原有能力;在可接受的时间内,不通过并购而是自己发展出那种水平的能力要花多少钱,这就是并购是否合算的平衡价格(暂不考虑在资本市场中,概念对市值的影响因素)。跳出财务管理的企业估值思维,从能力视角评估企业并购,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
能力管理还可以从动态、静态来区分。
所谓静态能力管理,就是指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分析、评估企业的能力,从而制定管理决策。这类似于财务管理中的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分析的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从而制定是否投资、是否发放贷款、是否破产、是否新建一个工厂等决策。静态能力管理实际上就是能力评估。
具体来说,对个人的静态能力管理包括:新员工面试、培训效果评估、管理人员选拔等;对组织的静态能力管理包括:培训计划制定前的调查、代理商授权审核、并购前的尽职调查等。
除了能力水平的评估,能力类型的评估也很重要。评估的依据是环境适应性:即A和B两类能力,哪个更适合这个特定的环境,就决定采用哪个。例如新员工面试,招聘一个销售员,要求沟通协调能力强,某人只是科研能力强,明显不适合该岗位。
所谓动态能力管理,就是指在一个时间范围里,研究能力产生、培育、流动、发展的规律,从而制定具体的措施来发展能力。相对于静态能力管理,动态能力管理的意义更加重大:因为它决定了如何建立企业核心能力。
这里仍然要强调要抽象地理解企业:把企业想象成能力的载体。还是用人做比喻:
企业能力地吸纳好比人看书学习,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看了学到的东西不一样,就好比招聘同一个人,不同的企业获得的能力提升不一样;
看两本书和企业招两个人一样,获得的知识或能力提升不是1+1=2,这里发生的不是物理反应,而是化学反应!
那么能力的这种“化学反应”规律是什么,如何利用?这就不得不谈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三个系统:文化与激励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