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里,“小城市”都有美好的回忆。用工作室专家的话说:“戴老师去一个地方就不想回深圳了!”
我长期生活在深圳,深圳是我的根据地。我在北京、上海、广州都生活过一段时间,加起来也有7年多,忙于学习、工作,一个字“累”。我在这些大城市很难形成美好的记忆,或者大城市就不是用来回忆的,而是用来做事业的,反而那些小城市都能有好的回忆,有些还能成为追忆,想再去一次。所以,我更钟情于三四线城市的战略定位策划,我做这样的策划都会融入感情。
城市越小,故事越精彩,那些精彩的故事多发生在小城市、小镇、古城、小县城等被称为“小地方”的地方。
为什么?
小地方大故事,似乎成了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素材地,也就有了所谓的“小城故事”。更何况,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些“小地方”似乎都有明显的属于自己的人文故事,也由于小,没有大城市复杂的营商环境、社会问题,各方面都很纯净,也让战略定位策划有了更好的演绎基础。
战略定位策划演绎就是故事化、感情化,并从中导出与经济价值或者旅游价值,是把某个点进行条理性放大,加入更多的人文文化、创意艺术内容。过于理性是“小地方”战略定位策划的大忌。演绎的同时,还要在“七合一”方面有理有据。
“小地方”是由产业状态、经济状况决定的;产业单一,经济模式简单。这些“小地方”一般人口为10~100万,大城市病不太可能在这些城市出现,但这些城市一方面是大城市产业转移的聚集地,另一方面又不甘于落后于经济大趋势,在强调产业承接、资源开发的同时,又希望发掘自己的优势。
谁来发掘这些优势?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领导决定了城市的发展。因为领导一方面想建立政绩,另一方面也会利用第三方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但是,这会形成两个倾向:一是找规划院或者策划机构协助,主要找规划院协助,这也是很多城市发展面临的窘境——“千城一面”的作者;二是找策划机构,但多从营销角度做战略定位,很容易形成口号式的战略定位。
当然也有不错的口号,只不过这样的口号真正表现了一个城市的真正的内涵。像桂林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战略定位就非常好,是对城市特性比较好的理解,也孕育了独特的故事。桂林是最早定位为旅游城市,也是没有更换城市定位的城市,因为没有优势能够替代桂林的旅游产业定位,也没有必要。我认为,桂林的城市定位就是既能“接地气”,又能反映产业经济的典范。但绝大多数城市不是这样,需要挖掘定位。
没有多少城市能够像桂林这样个性鲜明,要求三四线城市的战略定位通过演绎确定。
没有艺术的存在,就没有城市味道的存在。城市战略定位策划有一定的艺术成分、创意成分,这也是很多咨询机构、策划机构的战略定位策划总是出问题的重要原因,与这些机构与艺术完全不沾边。纯粹的设计机构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几乎不懂战略策划。因为有艺术内涵才能有味道,无论是城市还是商业地产都一样。所以,不懂艺术的策划人、没有艺术修养的策划人做城市战略定位策划往往不能形成味道。
之所以说城市战略定位策划需要演绎,是因为这个策划不是考古,不需要一是一、二是二,可以抓住一些特性进行演绎,比如,拥有的或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历史传承的产业。现在的产业都需要创意成分、产业与创意结合,单独的产业研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或者说,单一产业的研究也不需要战略定位策划,只需要投入产出即环评要求。
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察布查尔、平遥古城城市战略定位策划就遵循了演绎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