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初步设计完成的解决方案,就好比产品的原型样机,需要不断完善以达到发布的程度。苹果公司产品的惊艳亮相,离不开乔布斯的苛刻与偏执。我们不妨从乔布斯身上学习一下如何精益求精,哪怕是细节也不放过27。
◎ 案例一:机箱里面的电路板
印刷电路板深藏于麦金塔28的内部,没有哪个用户会看到它,但乔布斯还是会从美学角度对它进行评判。“那个部分做得很漂亮,”他说,“但是,看看这些存储芯片,真难看,这些线靠得太近了。”
一名新手工程师打断了他:“只要机器能运行起来就行,没人会去看电路板的。”
乔布斯的反应和往常一样:“我想要它尽可能好看一点,就算它是在机箱里面的。”
◎ 案例二:现在就发几把枪,把我们全干掉
iPhone最初设计是将玻璃屏幕嵌入铝合金外壳。一个周一早晨,乔布斯走到艾弗29跟前说:“我昨晚一夜没睡,因为我意识到我就是不喜欢这个设计。”艾弗瞬间意识到乔布斯说的没错,于是很沮丧:“我记得自己当时感到非常尴尬,因为居然要等到他来发现这个问题。”
问题在于iPhone的重点是屏幕显示,而他们当时的设计是金属外壳和屏幕并重。整个设备感觉太男性化、太注重效能,是一款任务驱动型产品。
“伙计们,在过去9个月你们为了这个设计拼死拼活,恨不得杀了自己,但是我们要改掉它。”乔布斯告诉艾弗的团队,“我们要没日没夜没有周末地工作。如果你们愿意,我现在就给你们发几把枪,把我们全干掉。”然而团队成员并没有迟疑,同意修改。“这是我在苹果最值得骄傲的时刻之一。”乔布斯回忆说。
研发改进方案的完善与打磨产品异曲同工,下面是某公司研发绩效管理改进的案例。
某高科技公司对研发体系实施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具体来讲,就是将研发人员的考评成绩分为若干等级,明确每个等级的占比,防止在绩效评价中的平均主义。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该公司就对绩效评价的等级及其占比做出了三次重大调整。如表4-1所示。
表4-1绩效评价的等级及其占比
序号 | 时间 | 等级及其占比 |
1 | 2005年1月开始实施 | S(杰出、≤10%);A(很好、30%); B(好、50%);C(需改进、≥8%);D(差、≥2%) |
2 | 2007年1月— 2008年6月 | A(优秀、25%);B(良好、45%);C(尚可、25%);D(不足、5%) |
3 | 2008年7月— 2009年12月 | A(杰出、10%);B(良好、40%);C(正常、45%);D(须改进、5%) |
4 | 2010年1月以后 | A(杰出)、B(良好)、C(正常)、D(须改进);参考比例为10%、40%、45%、5%,但组织与个人绩效挂钩,根据组织绩效等级浮动部门员工考核比例 |
仔细分析一下数次调整的原因:
开始实施的时候,将绩效等级分为S、A、B、C、D五个级别,其中B以上(包括B)的占90%,总体来讲绩效评价过于宽松,不利于区分档次、调动员工积极性;
2007年1月做出第一次调整,将五档改为四挡,减少了评价难度;同时调整了等级对应的比例,分布趋于合理,但仍然总体评价偏高,且“尚可”“不足”等称谓令员工反感;
2008年7月做出第二次调整,对A、B、C、D四个等级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其对应的称谓修改得更加合理;放大了C档的比例(45%),加上B档(40%),绩效处于中游的员工占了绝大多数,比例已经趋于合理,同时降低了评价难度;
2010年1月做出第三次调整,在保证总体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引入了部门绩效成绩对员工绩效等级分布的影响因素,牵引员工关注部门绩效。
可以看出该公司的绩效管理制度,每次调整都具有明确目的,都在修正先前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调整以日臻完善。由此看来,一个合格的解决方案是来之不易的。
提出合格的解决方案并不容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问题复杂。目前面对的企业研发体系问题多是深层次的,且在短期内难以解决,比如关键性业务能力不足、人力资源短缺、跨部门运作不顺畅等。有些问题并非仅仅出在研发体系自身,这显然增加了解决方案的难度。至于那些显而易见、比较明确的问题,通常已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获得了解决。
其二,经验主义。咨询师拥有一些实施成功的案例,抑或曾经在知名企业从事研发管理经历,将会带有过度自信倾向,认为在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面对当前企业类似问题时,也可以如法炮制、药到病除,却忽略了企业自身特殊性而引起解决方案的差异。
其三,矫枉过正。在进行研发体系设计时,参与者通常会有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原来的做法不规范、不严谨、不到位,新体系设计时需要更加的规范和严格。因此体系设计中,对体系的可操作性、资源配置是否充分等因素考虑不足,这种解决方案在实践时将会遇到较多挑战。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某地的一群老鼠,深为附近一只凶狠无比、善于捕鼠的猫所苦。这一天,老鼠们群聚一堂,讨论如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老鼠们颇有自知之明,并没有猎杀猫儿的雄心壮志,只不过想探知此猫的行踪,早作防范。有只老鼠的提议立刻引来满场的叫好声,说来也无甚高论,它建议在猫儿身上挂个铃铛,如此一来,当猫儿接近时,老鼠们就能预先做好逃遁的准备。
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只不识时务的老鼠突然问道:“那么,谁来挂铃铛?”众老鼠默然。
由此可见,一个未经推敲的解决方案和一个合格的解决方案是完全不同的。在研发体系优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类似情况。
某公司出现产品方向不明确、立项不严谨的问题,导致研发出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于是大家决定采取产品线的管理机制。在公司内部划分若干条产品线,并在产品线内部建立以产品经理为核心的产品管理团队,负责产品规划、项目立项等工作,产品经理需要为产品线的市场成功负责。大家对该措施均表示赞同,并承诺积极支持产品经理的工作。
然而在开始实施时就遇到了难题:没有人愿意承担产品经理这一重要角色,更谈不上组建产品管理团队。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产品经理的难处。这是个新鲜事物,没人有工作经验,负责的领域广泛,责任重大,需要很强的业务能力,却没有相应的权力去调动资源。因此大家在心里掂量一下,感觉没法接这个“大招”。所以,产品线管理模式在这家公司也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一个合格的研发体系解决方案,必须具备针对性、合理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四个关键性特征,这样才具备付诸实践的基础前提。对于这四个特性的含义和判断标准,将在后面的章节详细阐述。
这里要先关注一下完善方案时容易被忽略的方面:改进者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