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间之间要配合使用

原文: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详解类引】

这段学习讲五种间谍的使用。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先讲五种间谍之名,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这五种间谍。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

这句说,这五种间谍很重要。

“五间俱起”,是讲将这五种间谍组织起来,配合使用,强调间谍行动的组织性,他们各有分工,相互配合,每一种间谍在不同阶段获得不同情报,为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也强调间谍活动不是个体性行为,它具有极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还要形成一个严密的情报网,就像美国对内的联邦调查局(FBI),对外的中情局(CIA)。

“莫知其道”,是讲间谍工作的隐秘性,一般人不知其道,给人难以测知高、深的感觉。

所以,将间谍这种工作使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就成为了国君制胜的法宝了。

杜牧注说:“五间俱起,敌人不知其情泄形露之道,乃神鬼之纲纪、人君之重宝也。”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什么是因间呢?

杜牧注说:“因敌乡国之人而厚抚之,使为间也。”

杜佑说:“因敌乡人知敌表里虚实之情,故就而用之,可使伺候也。”

也就是说,给厚禄,用敌国的当地人为我所用,将他知道的情报告诉我,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因间”呢?

肯定不是普通老百姓。老百姓对地形了解,但不掌握情报,不能算作间谍。

郭化若说,乡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官乡大夫的略称。

拉拢或诱使敌方的地方上有点职位,或乡绅、名士为我所用,将他所知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情报告诉我,我重金贿赂他。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李筌注解说:“因敌失职之官。”

杜牧讲了几种情况,有贤而失职者;有过而被刑者;有宠嬖而贪财者;有屈在下位者;有不得任使者;有欲因败丧以求展己之才能者;有翻覆变诈、常持两端之心者。

杜牧认为,这七种官吏,都可以潜通问遣,厚金锦而结之,因求国中之情,察其谋我之事,复间其君臣,使不得合同也。也就是说,利用敌人内部矛盾,遂其私念,或政治斗争,或重金收买,然后暗地联系,为己所用。

秦国用间最多,因为各国都有在国君争位时而逃走的臣子,秦国往往就利用这些人,让他们再回到本国,逐渐获得国君的信任,然后不断给国君出主意,朝着符合秦国利益的方向发展。

范雎成为秦国国相之后,就利用权力先是羞辱他在魏国时的主人须贾,又迫使当时要杀他的魏齐自尽,同时他又将须贾变为秦国的内间,通过他背后的运作运用,将须贾推上高位,为秦国所用,按照秦国的意图给魏王出主意。

春秋末期,吴越夫椒之战,越国惨败,勾践以金玉、美女乞降,吴王夫差接受了越国的投降,勾践当时想一死了之,他的大臣文种制止了他,说:“吴国太宰伯嚭贪婪,可以诱而利之。”也就是把伯嚭变成越国的内间,给他金钱、美女,一方面怂恿夫差接受越王的投降,另一方面内斗伍子胥,最终致使吴国衰败,越国暗自积累实力,在笠泽之战中,吴国被越国所灭。

有的内间,也并非有意要为对方提供情报,而是他认为这样做既对自己有利,又对自己的国家或主人有利。

从这个角度讲,项伯也是刘邦的内间,他是项羽的叔父,刘邦的亲家,他怎么会出卖项羽呢,但在鸿门宴中救刘邦完全出于跟刘邦的亲戚关系,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会害了项羽,让项羽失去天下。

刘邦的白登之围,陈平用计搞定单于的阏氏,告诉她汉朝有很多美女,如果灭了刘邦,到了长安那么多美女,就不会再宠爱她了,阏氏果然中计,开始吹枕边风,解了白登之围。其实,对于阏氏来讲,也并非要害单于,而是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她也不认为这对匈奴有多大害处。

总之,内间就是利用敌人官吏各种问题,或私欲而为我所用。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反间好理解,就是将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

杜牧注解说:“敌有间来视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贿重许诱之,反使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

杜牧讲了项目中刘邦的反间计。刘邦想除掉项羽的主要参谋范增,刘邦的特务头子陈平,利用项羽多疑的弱点,用四万金贿赂楚将,散布谣言,说范增、钟离昧等项羽骨干对项王的封赏不满,要与刘邦里应外合;然后用反间,项羽派使臣到汉军军中,先给使臣高规格的接待,等说明来意之后,陈平故意惊讶的说:“怎么是项王派的使者,以为是亚父派来的呢!”于是就撤去了高规格的接待,换上简单的接待,使者受辱回报项羽,项羽本就多疑,大怒逐走范增。

宋朝时,李允有一次抓了一个间谍,李允不但不审,还命人给他松绑,并厚待之,间谍承认是燕京大王派遣,并交出所侦查的宋军边防钱兵之数,李允说:“你的情况有误。”又命主管军吏告诉其真实数字,并把情报加盖了公章。然后李允又赠送了许多金钱,释放后,这间谍不但没有把李允的情报送给本国,还将契丹的兵马、经费、财产及地理等情况原原本本的提供了李允,李允用这种厚待的方式收买了敌人间谍,为自己所用。

刘邦想灭匈奴的时候,自己也中了匈奴的反间计,刘邦迫于韩信等人的压力,想灭匈奴,派十几批使者前往匈奴打探虚实,匈奴清楚了刘邦的意图,向其示弱,展示给使者的都是老弱病残,使者回报都认为匈奴实力不行,可以打匈奴,只有娄敬认为,匈奴是在示弱,但刘邦一厢情愿的想灭匈奴,不听娄敬的建议,结果就有了“白登之围”。

因间、内间、反间主要是利用地方的间谍,接下来的死间、生间是我方派出去的间谍。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诳,就是欺骗、迷惑,假情报。

杜牧注说:“诳者,诈也。言吾间在敌,未知事情,我则诈立事迹,令吾间凭其诈迹,以输诚于敌,而得敌信也。若我进取,与诈迹不同,间者不能脱,则为敌所杀,故曰死间也。”

制造假情报给我方间谍,然后让我方间谍,将情报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一旦事情败露,我方间谍难免一死。

也是说,死间派出去的时候,就被自己人出卖了。最典型的死间就是战国初期的苏秦了,他作为燕国的死间,到齐国各种活动,推动了五国伐齐,齐被灭之时,事情败露,被齐国处死。

还有一个就是楚汉战争时,刘邦派郦食其去说降齐国,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让齐王决定投降,不做准备,结果韩信怕郦食其夺了自己的功劳,就带兵袭破齐国,齐国大怒,烹了郦食其。

生间者,反报也。

反报,反是返之意。

李筌注解说:“往来之使。”

杜牧注说:“往来相通报也。生间者,必取内明外愚、形劣心壮、矫捷劲勇、闲于鄙事、能忍饥寒垢耻者为之。”

张预注说:“选智能之士,往视敌情,归以报我,如娄敬知匈奴之强,以告高祖之类。然生间之事亦众,或己欲退,告敌以战;或己欲战,告敌以退。”

也就是说,生间多为两国往返的使者,但情报的真假,一方面在于生间的甄别,也需要决策者的判断。

之所以叫生间,是因为他能够活着把情报带回来,如果死了就传不回有价值的情报。也可以理解,没有被地方敌方发现的我方间谍,深度潜伏者。

前文讲过折冲樽俎的例子,也是生间,晋国准备对齐国战争,派范昭出使齐国,喝到酒酣处,范昭借酒劲要齐景公杯中之酒,齐景公也没想就给了,晏婴看见了,要求换杯子,范昭看到齐国有晏婴这样的贤臣,回报晋平公说,不能打,齐国有这样的贤臣没把握打赢。

可见,这五种间谍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多种形式、各种间谍交织在一起行动。因间在外,内间在内,反间隐藏起来,死间与生间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