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药企业的转型升级
一、中药发展黄金机遇到来
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要从目前的3万亿元达到8万亿元以上,健康费用占GDP比例差不多要翻一番。如今,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下,社会人均卫生费用支出将会不断增加,而上述有关大健康的多重利好规划的出台将有效促进中医养生、医疗、康复、养老的需求,这给相关中医药企业长远发展带来明显的良好氛围。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即中医药领域的“十三五规划”)指出:“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强调整体把握健康状态,注重个体化,突出治未病,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中医药健康服务是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技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活动,主要包括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服务,涉及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等相关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发展,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能力大幅提升。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基本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基本适应全社会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以中医药学为主体,融合现代医学及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丰富和发展服务技术。
——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产品研发、制造与流通规模不断壮大。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和相关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企业和产品。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环境优化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政策基本健全,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良好氛围。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重点任务:
一是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
二是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提供中医医疗服务,创新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模式;
三是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促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发展,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
四是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五是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
六是积极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发展,支持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
七是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吸引境外来华消费,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
通过内容可以看出,《意见》和《规划》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规划》在中医药健康上对《意见》进行了明确的补充和完善。
《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给中国的中医药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因为《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了中医药保健、医疗、预防、养老的功能,同时鼓励支持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健康服务的发展。
但很多中药药企的高层并没有明确的认识,还是单纯地从药品的产品角度去理解和响应《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这就很难形成有效的大健康规划。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既然已经明确了中医药保健、医疗、预防、养老的功能,那么就会形成五大方面的竞争态势:①中药制剂产品;②中药调理组方;③药食同源的保健品;④功能性食品;⑤中医中药在保健、饮食、预防、养生方面的服务支持。
上面5大方面其实就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中医药服务市场,粗略估算,估计可以达到2万亿元。
需要明确的是,《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对中医药的定位并不是侧重于治疗,而是侧重于保健、健康指导、疾病康复和养生养老层面。这一点需要中药企业明晰,如果未来中国的中药企业还是侧重于中药产品的治疗层面,不去关注其他真正产生利益的层面,那么,就会越走越窄。
现在很多门店或者网店都在销售一些食补类的食品,据说销量很大,其实就是在运用中医学的相关理论进行食疗的组方。而且,一些保健品生产企业也针对性地开发相关疾病领域的保健品,通过特定的疾病群体进行传播和销售。
中医有食补降糖的说法,某中医馆就食补降糖进行了纯食物组方,并按照食物组方构建了5个产品:
(1)薏米莲子大枣粥:薏米、大米,干莲子、干大枣。
(2)山药猪胰粥:猪胰(焙干),干地黄,黄芪,山药。
(3)……
(4)……
(5)……
上述方剂来自某中医馆。由于中医馆人员不想笔者在书中把食补方全部写出来,也不想把中医馆名称写出来,不想被打扰,所以,笔者尊重其要求,也非常感谢其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上述5个食补组方其实是印刷在纸质宣传册中的,以便于消费者自己进行组方使用。但是由于一些组方成分需要消费者到处购置,而中医馆除了为消费者提供食补组方外,还提供现成包装好的5类产品。
中医馆的坐堂医建议消费者除了服用药物外,还可以服用相关的食补组方。而这些食补组方消费者可以拿着宣传手册自己回去配置,也可以在中医馆中购买配置好的,但要贵一点。
由于消费者有选择权,所以,大部分消费者因为觉得到购置组处方成分太麻烦,就在中医馆直接购买一个月或者一周的量。而一些自己回去配置的消费者,一段时间后一计算,发现自己配置的成本比买中医馆的还要高,也纷纷放弃自己配置,直接购买中医馆的组方。
上述5类是针对不同体质、不同降糖要求和消费者服用的不同药物而区别配置的,并不是一个产品通用。
在某中医馆的电脑中,有着全市8000个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的联系方式,电子病历。3个专门负责的小护士(中医本科,月工资6000元加奖金)每天都会打几百个电话,问询病情,提供增值服务,但绝对不会推销产品。
而且其几个坐堂医每月都会有两次健康教育讲座或座谈。每次一个疾病主题一般是一上午,2小时讲座,2小时回答问题。每次讲座都会发放相关的疾病预防、康养等内容的文案资料,以供消费者阅览和学习。据说每次都是座无虚席,而且每次讲座和座谈绝不推销产品。
而糖尿病、高血压数据仅仅是其中一个,还有大量的其他慢性病的患者数据。
仅仅5个降糖食补方,这家中医馆2014年每月销售就超过50万元,净利润接近30万元。2015年,某中医馆使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后,据说这5款产品每月的销售额和利润都翻了两番。
这家中医馆其实已经参与到消费者的健康指导、疾病治疗、疾病康复、饮食指导、养生指导中去,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有效的完善体系。
而且,这家中医馆并不避讳中医药在某些疾病治疗方面的弱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尊重西医西药的治疗理念,更尊重中医中药的调理、食补理念,二者融合,让消费者既能指标,亦能治本,标本兼治,令人信服。
所以,中药企业一定不要再单纯地从中药产品的角度去发展企业,而是要从保健、医疗、预防、康养、养老等多方面服务上去拓展自身的业务单元。尤其在多元化业务上,一定要紧密关联,各个业务相互补充,相互强化,把服务和产品做到极致。
二、日本如何发展中成药
日本的中药被称为“汉方制剂”。
让人嫉妒郁闷的是,在全球中药市场,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外的企业直接垄断了中成药国际市场约90%的份额。
而且看历年的数据统计,中国在全球中药市场占据的比例正在随着分母的加大而逐步减少,因为中国的中药在全球中药市场几乎没有多大的增长。
“我们生产一些很便宜的中药材原料,出口到日本、欧洲,然后他们就生产成一些很贵的、赚钱的产品。日本和德国才是中药最赚钱的两个国家。”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教授詹华强谈起全球中药市场的大环境时表示很无奈。
日本怎么发展所谓的“汉方制剂”?
(一)通过厚生省对中国中药名方进行认定
在日本,有很大一部分“汉方制剂”是不需要日本的药企申请药品标准文号和药品生产文号的,这部分“汉方制剂”就是由厚生省牵头选出近300种效果可靠,毒副作用较小的方剂公告发表的。各制药企业不必申报审批即可根据认定的处方,按药典的规定制造中成药,这给制药企业节省了大量的经费与时间,同时制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产品情况灵活选出300种内的“汉方制剂”进行生产。
日本厚生省的任务是制订合乎国际药品检验标准的中成药标准。日本现在正致力于加强已有中药的疗效,并且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药效成分,除去杂质,探索最为合适的药品成分比率,而这些努力的结果使得日本的中药产业发展日趋完善。
(二)依靠严格的生产、分析标准来让欧美认可其“汉方制剂”
日本根据欧美对药品的管理规范、标准和习惯,选取不含重金属、组方明晰、成分明晰的中药在欧美市场销售。比如,含有朱砂的中药组方,在日本是不被允许生产和销售的,而在中国,却被允许大规模销售。
日本并没有遵循中国中药传统简易的生产标准,而是依靠先进的品质管理、分析技术、机械设备等,在维持药剂品质的同时,确定了严格的用法和使用量。
日本厚生省制订了非常详细的标准,将药效和化学成分予以标准化呈现。这种对中药和西药的一视同仁,使中药得以产品化生产,也令全球各国更易接受日本所生产的中成药。
日本提升中药生产标准的做法,获得欧美市场药品监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同时也获得了欧美消费者的认可。
(三)抢注专利
由于中药的原产地是中国,但中国的中药并没有全球竞争能力,于是日本制药企业在欧美市场抢注一些中国中药名方专利。比如日本帝国制药等将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汤、桂枝茯苓丸、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等成药,抢注了美国专利。
由于有专利的存在,让具有很强知识产权的欧美药企不能生产,同时,还让原产地中国药企不能生产,日本制药企业的经营手段实在高明。
根据数据统计,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专利权的仅为0.3%,而日本和韩国却占据了中药专利的70%以上。
(四)不做中药材种植,中药材原材料从中国进口
日本制药企业很明白一件事,中药的原产地是中国,所以,中国的中药原材料是最好的,不仅品类齐全,而且还是道地药材,于是日本自己不大范围种植中药材而是从中国进口,据数据统计,日本中药制剂的生产原料78%从我国进口。
日本最大的汉方药制药企业——津村药业已先后在我国建立了70多个GAP药材种植基地(GAP是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定》,是按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进行研发、生产和管理),而我国拥有GAP基地最多的中药企业——同仁堂仅有8个,在数量差距上就十分悬殊。
截至2014年5月月底,我国已认证通过66个中药材品种共152个GAP种植基地,其中70多个GAP药材种植基地被日本—津村药业管控,不知道剩余的80个左右的GAP药材种植基地还有多少被日本或其他国家掌控。一家日本制药企业掌控着中国接近一半的GAP药材种植基地,这是多么令人恐怖的一件事。
除了日本GAP药材种植基地产出药材出口日本外,中国大量重金属不超标、农药不超标和没有硫化的优质中药材原材料也大量出口日本。
总之,日本的中药处方来自于中国,中药原材料来自于中国,但其已经把生产流程、生产标准、分析标准等进行了符合西药生产检测习惯的改变。这种改变,让全球医疗市场和消费者都认可。
日本在中药上的战略就是“组方源自于中国,药材取自于中国,在中国中药企业还自我陶醉时,关注中国中药国际化门,最大限度地掠夺国际中药市场的份额”
。
三、在中药领域,德国药企在谋局
在德国,中医和中药的发展比较快。目前,德国有中医学校几十座,中医针灸师5万多(占全德国医生总人数近1/6),有近80家西医医院设有中医门诊部,还有一家设备先进的中医专科医院,有部分西药房开始销售有进口许可证的传统中药。德国是西欧国家中使用中草药最多的国家,其市场约占全欧市场的40%。
德国中草药制造商也比较多。
舒瓦贝是德国最古老的医药公司,有134年历史,也是当今用天然产物制药的主要厂家之一。在德国,舒瓦贝的名字是功效和质量的象征。该公司的银杏制剂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优质高效的产品。
马道斯公司是德国第二大草药制造商,也是以生产天然成分产品为主的公司。该公司的产品只销售给药店且60%按处方药销售,40%按OTC药物销售。
纳特曼公司也是专营天然成分产品的医药公司,1985年被医药巨头法国国有公司罗尼鲍兰克接管。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银杏补剂、轻泻剂、轻泻茶、大蒜、维生素和矿物质。该公司的品牌和产品长期以来一直获得市场承认。
德国中草药制造商Steigerwald是一家私人控股的制药公司,专门研究、开发、生产高质量中草药,其产品包括Iberogast和Laif,前者为功能性胃肠病药物,后者为中度至重度抑郁症治疗药物。
作为德国最大的全球医药巨头拜耳,近些年来在中草药领域动作频频,布局中药市场。
2013年拜耳收购德国中草药制造商Steigerwald 100%的股份。“此次收购是加强保健消费品业务的战略举措,将扩大我们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领域的产品组合,使我们有机会提升在德国、快速增长的东欧及中欧地区、独联体国家的存在感。”拜耳首席执行官Marijn Dekkers博士说道。
2014年拜耳以36亿元收购滇虹药业。滇虹药业位于中国的中草药王国云南,旗下品种基本上属于中成药,而且以OTC为主。
而且,德国制药巨头德国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携手辅仁药业合作推出首个中成药OTC产品——主要用于治疗慢性便秘的乐可通正式上市。勃林格殷格翰作为乐可通品牌的所有者,将负责市场推广、销售和分销,辅仁药业将负责产品的生产。
德国两大医药巨头都频频涉足中药产品和中药市场,这种明显将在中药领域谋篇布局的战略行为告知世人。德国医药界已经关注并看中中药市场的巨大潜力,并购中药企业和与中药企业合作将为德国医药巨头进入中药领域奠定基础。
四、中国的中药企业在做什么
中国的中药企业在中药领域做什么?
第一,中药现代化。
什么是中药现代化?笔者查询了很多资料,发现有多种说法,也征询过很多中医的看法,而中医们也是各执一词。但有一点是有共性说法的,就是没有中医现代化,谈不上中药现代化,因为中药是中医疾病治疗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笔者比较认可的一个说法是:中药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从传统中药发展提升到现代化中药。具体地说,中药现代化来源于传统中药的经验和临床,依靠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手段,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符合并达到国际主流市场标准,可在国际上广泛流通。
这个过程就是中药现代化,其具体内容包括:中药理论现代化、中药质量标准和规范的现代化、中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中药文化传播的现代化和提高中药产品国际市场份额。
中药总被攻击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中药疾病没有临床数据。中国目前有一些中药企业在宣称中药现代化,自称为中药现代化的领军企业,但细观其经营行为,好像距离所宣称的中药现代化距离甚远。
好在天士力有了实质性的行动。复方丹参滴丸已经开展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证Ⅲ期临床试验在9个国家的127个临床中心顺利开展,已约谈病人数千人或到临床中心访问,筛选合格病人近千人,成功随机化入组病人700余人,病人入组进展顺利,至今未发生任何一例与实验药物或临床试验方案相关的不良事件。
但像天士力这样去做临床实验的中药企业还是太少,99%的中药企业并没有主动去做中药临床研究。因为没有临床研究数据,导致国内的中药走向国际困难重重。
所以,在目前的中国谈中药现代化基本是个伪命题。
第二,说中药就要谈到中药原材料。
中国的中药原材料出了大问题。非法添加重金属、农残超标,中药材硫化,以假乱真等成为普遍性行为,几曾何时,在中药材市场购买合格的中药原材料成为奢谈。
2013年,绿色和平组织发布报告称,其购自九家品牌药店的多种常用中药材,超过七成被检测出多种农药残留。
中药材出问题,中药能不出问题吗?
第三,中药饮片。
2015年以来中药饮片企业被取消GMP(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已经达到58家,占到了被收回GMP证书的绝大多数。
中药饮片企业涉嫌原料发生霉变变质、编造虚假检验报告、不按处方投料、对中药饮片染色等一系列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