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如何打造牧场文化

牧场有两个轮子,一个是制度,另一个是文化。牧场制度就是明文发布的、要求大家不折不扣必须执行的规定、规范、标准、流程等。牧场文化则是牧场成员共有的哲学、意识形态、价值观、信仰、假定、期望态度和道德规范。如果说制度是圈内的,那么所有圈外的就是牧场文化。

每个成功的牧场都有自己的牧场文化。没有文化的牧场只能是物质的简单堆砌与精神荒漠,使牧场员工的幸福感降低,让向心力、执行力、创造力大打折扣,牧场发展难以持续。小牧场靠人治,大牧场靠文化,无数实践证明,牧场文化决定一个牧场的兴衰存亡。

一、以人为本,是建设牧场文化场之根本

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提出了在牧场中施行“敬天”的管理思想。这种思想与儒家文化中的“和”、“仁”、“德”极为相似,提出下级要服从领导、领导要关爱下级,牧场战略目标高于一切,员工将牧场利益时刻置于心头的理念。

事实上,通过管理中简单的强压不一定有成效,而通过文化建设中的引导、实践却会事半功倍。员工只有真正从内心认可了牧场,才可能焕发出强大的创新力、执行力,才能推动牧场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持续前行。

文化场的建立首先要确定其主体。其实,人是牧场的主体,又是牧场的客体,牧场必须以人为核心才能开展工作。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爱,对人的支持,就是对人的本性和本质的认识,“以人为本”即是此意。

建立牧场文化场,人性化管理是关键。人性化管理就是对人性特质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极作用,教育员工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做一个积极、心理健康的人。把对员工的挖掘、开发、培养、经营要提升到人力资源战略的高度,把员工当成“特别的客户”、“稀缺的资源”对待。让员工把职业当成事业看待,置身创业有机会、做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工作有价值的平台,孜孜不倦追求事业、勤勤恳恳实现价值,让员工工作有成就感、业绩有荣誉感、灵魂有归属感。

牧业公司建立了一整套标准规范的员工招聘、配置、培训、考核、薪酬、福利、晋升、轮岗、异动、竞聘机制,让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公司定期对普通员工、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技术人员、特殊岗位人员进行系统性、专业性培训,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提升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对各部门、各岗位通过目标管理,进行KPI关键业绩指标考核,不断改善工作不足,为员工薪酬福利的给付、员工职位晋升、锻炼综合能力的轮岗、人才竞聘的选拔打下良好的基础和评价依据。

二、和谐共生,是建设牧场文化场之核心

和谐的团队是牧场平稳发展的保障,是牧场快速发展的根本,是牧场战胜市场的核心。牧场要从员工的价值观、人生观、文化素质、技术素质、思想素质、创新素质、道德水准、沟通能力、行为规范、团队精神及行业特有的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而卓有成效的培训。根据牧场自身特点,营造积极的牧场文化,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

牧场要帮助员工做好角色定位,教导员工学会自我约束、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把每一名员工当成一份稀缺的资源去经营。关心、爱护、理解、尊重、支持、激励员工,唤醒员工的自我意识,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让员工真正发自内心地投入工作,站在领导者的角度,自觉完成领导者交办的任务,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和谐共生”、“合作双赢”,让员工在牧场产生归属感,是牧场始终充盈着人文关怀与活力的根源所在。

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投资留人是人性化管理的一种境界。以人为本,强化以“仁爱”为本,教化管理者和员工的心智;以柔克刚,柔化具体的经营运作;以异避同,激发决策和预测中的直觉与灵感。以人为本,是建设牧场文化场之根本。

牧业公司每月可针对牧场新入职员工召开一次恳谈会,播放公司发展历程宣传片,宣传优秀员工感人事迹。通过面对面交流,了解新进员工对牧场认同度以及工作情况,打消新进员工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掌握新进员工的工作、生活、家庭状况,帮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此举,对于稳定员工和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很好的标杆作用。

牧业公司分管领导经常邀请有潜力的员工一起共进午餐,畅谈理想;定期举办员工茶话会,面对面认真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彼此愉悦的交流,可以提振士气,打造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氛围。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分享时间,就可以让团队员工明白,员工之间不分资历、职位,一律平等相待。

三、价值趋同,是建设牧场文化场之精髓

牧场要永续发展,要把员工放在心上。提升员工对牧场的认同感,增强员工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决心,形成牧场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

牧场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但由于他们的资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等原因,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千差万别。牧场要通过教育、倡导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感召等方式,使牧场员工扬弃传统落后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有利于牧场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念,并达成共识和正能量,成为全体员工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文化场的建立,领导起着关键作用。领导要有能接受不同意见、容纳不同观点的宽阔胸怀,遇到问题,高处着手,妥善处理,展现领导者的高尚风格,赢得尊重。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缺点和可能犯错误,领导要胸襟宽广,虚怀若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既要有善意的批评,不纵容,又要取其精华,不过度。相信人,热爱人,帮助人,真诚面对员工,坦率对待错误,才能帮助员工成长、成熟,自己也能得到员工的信任和尊重。胸怀宽广,雍容大度是美德,有容乃大是策略。上下级之间友善交往,和睦相处,才能收揽人心,凝聚人才,才能使员工心悦诚服、肝胆相照。

牧业公司可设立员工意见箱,既鼓励员工为公司的发展积极进言献策,参与牧场管理,又多方听取员工对经营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好的建议和意见予以表彰,即使员工发的牢骚不一定符合客观事实,也要得到充分尊重员工,向员工解释清楚,让员工真正感受作为公司一员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四、感恩回馈,是建设牧场文化场之动力

国学中,儒家流派常见的有“以孝治企”和《弟子规》教育;道家流派主要是宣导“无为”而治,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一些牧场主甚至在牧场管理中有意识地引入传统国学的思路。牧场文化场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一个员工选择一份工作除了要得到工资外还要得到很多。如岗位的提升、能力的提升、责任的提升、荣誉感的提升、和谐的工作环境,可以实现的工作目标、公司的鼓励、稳定的发展、兴趣、感情、习惯、特长、生活方便等。

对一个牧场而言,员工对牧场的忠诚将大幅提高牧场的效益,增强凝聚力,提升竞争力,使牧场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牧场价值观念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价值体系,既要考虑牧场价值目标的实现,又要照顾员工需求的满足,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牢不可破的价值链,让员工与牧场同心同向同行。

牧场也要学会感恩员工,要始终围绕帮助员工个人成长进步,实现自我价值,打造品牌,树立形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牧场与员工“心”相融、“言”相融、“行”相融,心心相印、同心同德,形成“积极进取、团结向上、齐心协力、共同作为”的良好牧场文化环境,使牧场成为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牧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牧业公司可采取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员工”,通过上司或同事推荐,推荐人现场演讲,只要在工作上敬业爱岗、任劳任怨、事迹感人,能打动评委,那就能成为公司当年度的“优秀员工”。“优秀员工”每年都由公司出资出国考察、旅游、学习,在公司内部刊物和光荣榜公告,成为全体员工学习的榜样。同时,每年对连续在公司工作满三年的员工进行感恩回馈表彰,邀请员工家属一起联欢,让员工家属参与进来,切实感受到公司对忠诚员工的重视。

五、合力共赢,是建设牧场文化场之源泉

牧场是一个大职场,也是思想、道德、智慧的大熔炉。要建立牧场文化场,领导是关键。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久而久之,这群绵羊就会变成“狮子”,反之,一只羊带领一群狮子,久而久之,这群狮子就会变成“绵羊”。

要建设好牧场文化场,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规划、狠抓落实,才能取得实效。牧场主要负责人应当站在促进牧场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牧场文化建设,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牧场文化建设进行系统思考,出思想、谋思路、定对策,确定牧场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提出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梳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员工日常行为和工作行为进行细化,逐步形成牧场文化规范;以理念引导员工的思维,以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使牧场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做到员工与牧场“风雨同舟、合力共赢”,真正实现“人企合一”,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对牧场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因此,牧场领导要勤勉尽责、信诺守信、励精图治、敬业报国、公正廉洁、以德为业、克勤克俭、艰苦奋斗;同样,员工也必须爱岗敬业、忠诚守信、服务客户、奉献社会、遵纪守法、廉洁自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只有牧场领导和员工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并不断创新,牧场才能形成能量与合力,健康有序发展。

牧业公司也可通过每周一升国旗、唱国歌,培养爱国思想和情怀,自上而下都要背诵和践行《弟子规》,教育员工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公司销售板块,为此出现主动抢任务的喜人场面。

因此,牧场文化不是虚幻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在员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得到充分体现,是牧场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经过全体员工认同信守的理想目标、价值追求、意志品质和行动准则,是牧场经营方针、经营思想、经营作风、牧场性格、形象凝缩、精神风貌的概括反映。

牧场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有形力量,对牧场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牧场文化场的建设和传播,塑造优秀的牧场形象,提升牧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最终达到提高牧场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

由此可以概括,牧场文化是牧场的灵魂。没有灵魂的牧场必然做不大、走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