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品牌的核心是产品。营销管理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教诲回响在耳边,但时间已经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就是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其实很多东西是不会变的,比如人性、商业规律和承载品牌的产品,这些一直都在那里,任凭时代变换,雨打风吹去······
如果第一个人说产品是核心,是基础,是一切营销思考的原点,比如菲利普·科特勒说的,我觉得是大师智慧。但到了现在,我们还是每天喊口号:产品是核心,是基础,那就是愚蠢,是这个时代最正确的废话之一,对,是之一,还有一个比这个更鸡汤,下回分解,因为它们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既然产品是核心,是基础,是原点,那么,要怎么做产品呢?
互联网产品开发逻辑
有人说没有什么互联网思维,我不以为然。就像他们说产品第一,是核心、是原点的道理一样,传统营销也是这样的啊,不信你看看4P,产品也是排第一位,怎么不是渠道或价格排第一位呢?
互联网时代,确实是有互联网思维这么一回事的,而不仅仅是工具,因为在观念和思维层面,还是有诸多不一样了。退一步说,就算把互联网当作一种工具(用技术描述更恰当),那也是跟以前的操作方法全部不同了。
这个时代,产品开发的逻辑是什么,是不是成本加权,是不是竞争导向,是不是市场研究,是不是拍脑袋?
我想这些都是过去式了,取而代之的是产品功能的退化,也就是说,用产品来满足消费者最基础的物质需求的属性在退化。比如之前很火的一些网红产品或者网红店铺,甚至是网红直播,不单单是给你提供一个产品,而是基于产品的仪式感、氛围或者其他。
由基础物理属性、功能属性到文化需求、社交和精神需求,这才是未来产品开发的逻辑。
未来一切产品,都是具有社交属性和精神内涵的产品。
互联网产品策划原则
卖贵的东西,这是消费升级给你最直观的感受。如果你真这么认为,那我恭喜你,你很年轻,对,too young too simple。
卖贵的东西,注定是难以做得足够大的,小而美的产品永远是创业者的理想或者托词。要做大,就要找到产品普适性下的差异化,这个度是很微妙的,恐怕不是调研和探讨就可以找到的,需要感觉、灵感,更需要时间和实践。
你看,三只松鼠、喜茶、江小白这些品牌都不是诞生在一线城市,诞生地都在二三线城市。
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一,卖贵的东西不是消费升级,且没有可延展性和可复制性。
第二,找到广泛需求之下的差异化及路径。
这就是互联网产品策划的原则。
互联网产品策划方法
产品理由化:给消费者一个理由,其实就是给消费者找一个购买理由。移动互联时代,卖点提炼的原则如下:直接、简单,有刺激性、煽动性,也就是要号召消费者来购买。
如加多宝的卖点——预防上火;特种兵椰子汁的卖点——卖点生榨……所以,产品卖点的提炼就是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理由,这个阶段就是做到说动消费者!
产品价值化:赋予产品从卖点到整体价值支撑的提升,让产品不仅仅停在一个单薄的卖点和一句空洞的广告语上。价值化,包含了卖点、支撑、USP、包装等。只有完整地呈现价值和价值支撑,才能做到全面的说服;只有全面的说服,才能让消费者购买甚至推荐他人购买。
产品场景化:移动互联不断跟线下的融合,产品的形态不仅仅是一个实物,可以是跟场所的融合,也可以是一个创意、一个二维码,跟某个场景的结合,一下就抓住了消费者的心。
如咖啡+商务=星巴克、咖啡+闲聊=慢咖啡等。
某心理学研究认为:广告只有出现在问题的当下才会有效,如果需求没被激发,宣传再多也收效甚微。
如高端水,要销售好,就需要提供一个消费场景和场合的结合,跟生活方式和解决方案的结合。
产品体验化(人格化):产品体验,要从终端、云端到社群的三重体验,打造完整的产品体验。要从最基础的卖点和价值支撑,上升到人格化和体验化。
这方面,可口可乐做得很好。可口可乐从2012年开始,不断做出“惊人之举”,先有昵称瓶,后有歌词瓶,今年又开始为可口可乐一个即将上线的网站征名。
一个百年品牌,用到了在国内最时髦、前沿的“卖萌营销”“参与感营销”,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在产品不变的情况下,可口可乐让自己更个性、更娱乐和更有体验,使得品牌和消费者沟通力更强了。
产品解决方案:中高端矿泉水的例子。
消费者要购买任何产品,其实都需要有一个充足的理由,特别是高端的产品、功能差异不大的产品更是如此。做水大家都清楚,诉求原产地、矿物质成分、讲个故事、搞一款高大上的包装······这些其实没有什么差异化了。
我反而认为,给消费者提供一个解决方案才是根本。
如早上第一杯水就不错,是一个解决方案,也是一个场景,但这还不够,因为只有大众化的水才能成功,要做高端,就要对某一类人说,解决某一类人的问题。
如体育锻炼、跑步运动等。如果有一款水专门是为他们定制的,会不会做起来,我觉得比什么原产地、矿物质、讲故事、搞包装要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