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拥有正受,做大“心理格局”——企业变革,怎样才能不“难受”?

曾伟教授:师父,我们公司是专门帮助中小企业做管理变革的,但很多企业的老板和员工都很难过“难受”这一关。他们往往从道理上认为企业应该变革、拥护变革,但一旦实施起来,他们就会因为“难受”而抗拒甚至放弃,师父能否就此问题给我们一些开示呢?

 

大愿法师:变革为什么一定要让企业的人难受呢?感受来自什么?感受的背后是他的价值观、他的理念。

 

你看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就是说秋天来临,大雁在空中飞过,很多人感到的是秋天的落寞萧瑟,他反而觉得秋高气爽,真好。其实同一个境界、同一个景象,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原因是什么?是各人的价值观不同,价值取向不同。

 

是不是一定要让人有很苦、很痛苦的感受,企业才能管好、才能转型,管理才能提升呢?不一定啊。

我们能不能用一个让他有喜悦感受的方式来完成企业的转型呢?一定有,这里的关键点就在于他价值观的提升,他内在生命境界的提升。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境界提升了,生命格局拓展了,他就能从容应对各种各样的感受。

从“受”的层面来说,我认为关键其实还应该是让他有正受,正受从哪里来?一定来源于他的认知。所以要有认知提升,认知提升必然就会有行为提升,认知提升以后他的感受就不同了,应该从这个层面来帮助他

 

物质世界跟我们精神世界一接触,就会有“受”,只不过有“非正受”和“正受”之别而已。“受”这个触点是必然的,圣人也有受,不过圣人的受是正受,凡夫的受是非正受!凡夫有重重的苦受、乐受、喜受、忧受和舍受,无非是这五个受而已!凡夫,苦也好、乐也好、喜也好、忧也好或者是舍也好,从源头上来说,都是非正受。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他入正受,入正受的背后是让他的认知提升,生命的境界提升。他的生命境界提升了,认知提升了,他就可以开始去悟正受。如果他没有正受,他的心理就会继续遵循后面的心理运作规律。什么运作规律呢?“受、想、行、识”的轮回。

“受”后面就是“想”,这个所谓的想就是进行对“我”是否有利的价值判断:判断眼前这件事情对我好还是不好,有利还是无利。

然后就有行蕴。有了价值判断以后,我更进一步要计划。计划怎么去做?心里面就有了取和舍:怎么取?怎么舍?这个就是行蕴。

识蕴其实就是一个总体,一切的精神活动都从识蕴而起又都归在识蕴当中。所以,要真正能够帮助他的是帮助他建立正受,不是说:“噢,你的企业要想成功,你就必须要付出代价,你就必须要忍受这种苦受。”这是还没有走出轮回,对吗?

 

曾伟教授:那么,这种心理格局究竟怎么样才能够把它做大呢?

大愿法师:你认为呢?

曾伟教授:我认为首先应该从家庭契入,因为企业家确实是创造价值最大、承担压力最大的群体之一。但我也发现随着企业不断做大,随着老板财富的增加,一方面,他跟亲人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他对这种亲情有些抗拒,因为他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多,亲情在他心里的份量可能也越来越轻。很多社会关系其实也都是逢场作戏的表面关系,这样,他跟社会的关系本质上也越来越淡。

随着他的财富增加、地位提升,他越来越孤独了。就像一个皇帝,君王的思想越来越重了。在古代,每一个君王都自诩为寡人,“寡”是什么意思呢?“寡”就是孤单,这个人的内心越来越孤单。

所以我想,你要帮他改善他与员工的关系、与客户的关系,甚至与社会的其他关系,首先要让他回归家庭,回归亲情,让他打消孤单感,让他觉得这种寡人思想、寡人意识、寡人的感受是不正常的。就像师父讲的,那不是正受。

大愿法师:对。

曾伟教授:哪怕是乐,也是一个错觉,比如在外面花天酒地,都是非正受,只有回归亲情才能回归“正受”。

大愿法师:非常赞叹你能很敏锐地把握到一个实操层面的契入点。

事实上,如果我们面对企业家的心理需求,只是单单从员工管理、企业内部去找方法,那是很吃力的。我们应该从家庭层面契入,让他的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等更和谐。从这个层面契入的话,能让他的心理更健康、更快乐。当他开始用一种很健康、很快乐的心态来看问题的时候,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很多问题并不是真的有问题,而是他的心态有问题。所以,家庭是一个非常好的契入点,这是人的天性。正受就是顺应天性而不造作,不去人为地制造出一个什么情境,而是认识到它本来就存在,而且日常一直都需要面对的。顺乎天性是很重要的,父子之间一定有一种天性的亲情在,父慈子孝嘛。

 

“父慈子孝”就是正受,父子关系出问题是因为其中有人离开了正受。父亲呢,他一定要做出一个很威严、说一不二的样子出来,就没有体现父慈。儿子呢,他有了自己的主见,接受了教育,觉得父亲就是个土老帽,就不听他的,这时候就已经是非正受了。所以事实上都已经脱离了天性,已经扭曲了天性。

 

曾伟教授:就是偏离了天伦。

大愿法师:对,偏离了天伦,偏离了天伦之乐,偏离了天性上的这种能量的链接。一偏离,你自己内心就很空虚,很脆弱,就没有力量了,因为能量的链接断掉了。没有能量的时候,人一定是色厉内荏,一定会刻意装出很霸道的样子,很多霸道的人其实内在是很空虚、很虚弱的。

所以当一个人的外在很柔弱的时候,往往内心是很强大的,这跟他的亲情、天性有关系,跟他的天伦之乐有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源头上、从本源上来帮助人就对了。

这种基于天性的东西再拓展开来,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社会责任感,他的慈善的心,就会自然而然地扩展开来,这是由天伦之乐自然拓展出去的。

曾伟教授:否则就是一种“霸气”,一种征服欲。

大愿法师:对,很多人是基于一种征服欲,而不是真正基于天性拓展开来的。所以,从企业管理来说的话,交易不如交心

 

曾伟教授:交易不如交心。

大愿法师:对,我们做企业本质上就是做交易,我生产产品卖出去,人家给钱,这不就是交易吗?

交易不如交心,外求不如内求。当我们真正交心的时候,无论是生意伙伴也好,企业跟顾客也好,老板跟员工也好,大家都不是交易的心态,而是一种交心的心态。交心的立足点在哪里?一定在家庭。在家庭中,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夫妻之间能够交心,在外才会交心,这就回到原点上是“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如果在家里面都不是孝子,你说他在外面忠心耿耿,一点可能都没有。所以,我们仍然要回到这个原点上,他的落脚点一定就落在天伦之乐上,亲情上。如果在亲情上,能够享受正受,能够享受天伦之乐,而且有巨大的满足感、喜悦心,然后他自然延展开来,他在做生意、办企业的时候,既有交易更有交心,而且交心以后,大家互相信任了,信任累积下来变成信赖,这就对了。

交心的时候我们呈现的是什么?是真诚,相遇是缘分,相交靠真诚。如果没有真诚,就越走越远,渐行渐远;如果以诚相待,有真诚心,渐渐地这个人就会走到我心里去。

 

曾伟教授:拓展生命格局,提高生命境界,家庭和亲情的确是一个契入点和立足点,这相当于脚站立的“地”。那么有地要有天,天地之间,万物才生。请问师父,“天”在哪里呢?

大愿法师:首先我们看一看企业家创业的出发点是什么。

一开始的时候,他办企业肯定先从自己的需求开始:我要改变我目前的这种状态,改变物质很贫乏的状态。

但是,随着他做大以后,他的格局会逐渐拓展开来。事实上,他会把自己的需求跟社会大众的需求逐渐统一起来,统一之后,就能够顺应大众的心理需求。

如此,当然他就能做大、做强、做广。本质上来说,这应该是由一个“小我”拓展到一个“大我”的过程。

但是仅此还是不够的。当我们拓展到“大我”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妄自尊大,容易贡高我慢,最后导致失败,从高处跌倒。这个时候其实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是更进一步要知道“无我”。

要证得“无我”,他就一定会有一个对企业发展本质的、更深刻的、更透彻的认识,对于缘起性空有一个更深的体悟,才能够真正地契入“无我”状态。

很多企业家,尤其是优秀的、卓越的企业家,比如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都是以“无我利他”为经营模式的,所以“无我利他”,这个生命格局才可以拓展,“无我利他”才是生命格局的“天”。

如果真正能够这样去做,能够这样去思维,能够这样去实践的话,事实上,他的行为就是普贤行!看起来他在做企业,但是其实他是以菩萨的心来现一个凡夫的相,现一个企业家的相,而他的一切行为本质上都是普贤菩萨的修行方法。

普贤行怎么去成就呢?普贤菩萨的修行怎么在企业之中去成就?我们要能够把企业做道场,把工作当修行法门。

我们在经营企业的时候,第一,我要帮助众生解决困惑,这是什么?这是文殊菩萨。

众生有种种需求,有求不得苦,我要寻声救苦,我要听到众生的苦难。这是什么?这是观音菩萨。如果一个新产品推出来以后,它能够改变大家的生活方式,让大家的沟通更便捷,生活更自在,幸福指数更高,不再那么辛苦,那么事实上,这就是观音菩萨。

然后让大家每个人有更高的愿景,生命境界一直有一个提升的空间,这就是普贤菩萨。

所以,一个企业家做到生命的大格局,人生大境界的时候,他其实已经超越了“小我”,而且不仅仅是停留在“大我”这个层面,他一定是在“无我利他”的层面。他的一切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和所做,其实都是真实地在利益社会大众。这个时候,他既不图钱也不图名,这些都不用求,自然就跟着来了,这就是吸引力。生命绽放芬芳了,财富、名利的“蝴蝶”全部都会自己飞过来,一切其实就在其中。

曾伟教授:就像这朵花,它不用考虑怎么吸引蝴蝶,它自己绽放了,蝴蝶就来了。

大愿法师:对,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人生拥有大格局,一定是因为更透彻地看到了人性的本质。

曾伟教授:师父的意思是:心理格局、生命格局都不是设计规划出来的,其实是我们潜在的一种生命力,是人本身就具备的,就像六祖慧能讲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们需要体会和注意的是,在这种生命力绽放的过程当中,它会伴随着很多困惑、很多烦恼、很多欲望。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人就过不去了,有些人就止住步伐了,有些人就怀疑了,有些人就彷徨了,然后他本身的生命力就受到约束、受到压抑了,最后他的心理格局就变小了。本质上是“自我”阻碍了生命力的释放,所以“无我”才能让生命力释放出来,让生命的格局像“天”一样广阔。

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有各种“受”,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受”,不是人为造作出来的。那么你保持“正受”,你的内心和你的企业就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受”越来越大,你的企业会大,你的心理格局也会大!这就是师父经常讲的“红尘禅心”吧!

大愿法师:对!

曾伟教授: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的心是处在一种禅的状态,我的理解对吗?

大愿法师:非常好!很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