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坚内
明主坚内,故不外失。译:明主巩固内部,所以他的国家不被外国颠覆。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译:内政治理的有过失而不被外国颠覆的君主是没有的。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出自《安危》)
国家之溃亡,必从内部先出问题开始,所以安国之术,其方针首先是巩固内部的安定。杜牧《阿房宫赋》所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可以算是韩非子“坚内”观点的一个延申。
2. 以法为本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左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饥寒去衣食,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出自《安危》)
法制的意义在于让天下人都得以极尽其才智、力量,能做到这点,用来打仗则必胜,用来治国则必安定。
只有国家安定,人们才会处于一个正常的、自然的心理状态中,会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名誉,做好事、做快乐的事。相反,如果社会动乱,人心处于恐惧和不安中,就更容易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名声,去做投机的、泄愤性质的坏事。在动乱的社会中,不会产生孔子和这样的智者,不会产生伯夷那样的廉者,所有人只是忙乎苟活而已。
法制是国家得以安定的前提,这是全民的自然需求,好的法制是顺应客观规律、顺应人情的,是人们能够信服的。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违背了人情,只凭武力也不能使君主安定、国家安定。
君主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贪得无厌索取于民,当民众失无所失时,便也没有了恐惧,也不会再遵从法令,国家必乱。
要实行“七术”,避免“六危”,有如下几个要点:
3. 纳谏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出自《安危》)
人的立场有局限性,见闻有局限性,思考深度有局限性,所以客观上,人人有需要别人建议的客观需求。君主接纳别人的建议就叫纳谏。纳谏往往意味着接受不合自己好恶的建议,甚至有自我否定的意味,所以纳谏并非易事。韩非子以“刀刺骨”“忠拂耳”对此进行形容。但是君主的立场应该是以国家长远利益为重的,所以应该“忍痛”接受合理的进谏。
【评】:
纳谏,言之易,行之难。对于常人来讲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一国之君主?能否纳谏取决于君主自身的修养、深虑与坚韧,其次才是进谏者的进谏技巧。
4. 因人情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此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出自《安危》)
君主不要不切实际去要求别人,比如希望自己的手下都是伍子胥、比干那样的忠臣,那是自我欺骗,万一碰到一个田成那样的大臣(田氏窃取了齐国政权),到头来买单的还是自己和国家。
“得乐所长”是人们的根本性、普遍性需求,如果不尊重人们的这一需求施政,让人们失去发挥所长的可能,那么国家就不能建立功业;让人们整体为做不到的事忧虑,就会失去生活的乐趣。以无功的君主去驾驭失去乐生存乐趣的人们,这种治国方法是不可行的。
【评】:
管理者不要把标准定得不可企及,太高违逆人情,最终会损人损己。用佛家的话来讲,这叫“犯痴”。
5. 辨是非掌实权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以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出自《安危》)
韩非子认为君主能否辩是非的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基础,如果不能辨别是非,就做不到“赏罚随是非”,就不能奖功罚罪、劝真去伪,这样民心涣散、国家混乱。以夏之强,亡于弱小的商汤,以商之强,亡于弱小的西周,根本原因就在夏桀、商汤不能辨是非。
韩非子还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君主是否握有实权,而不在于他的臣民数量有多少(盖因若无实权,国民再多,也不属于自己的力量)。并举了(吕氏的)齐国虽然是一个万乘大国,但实权在田氏不在齐君,所以最后结果是田氏代齐。
6. 应民心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治,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重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儒家也提要顺应民心,但其路径是以仁爱得民心。韩非子提要顺应民心,其路径则是治国要依凭法制,法制要忠于(顺应)民心。因这种法制是忠于民心的,所以贯彻它就能治理好国家,脱离它,民众就会思念。韩非子害认为尧舜治国靠的就是忠于民心的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