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私域运营的本质

不管是B端还是C端的流量80%都被BBAT占据,渐渐走高的流量费用,难以预估的营销成本严重挤压着企业的利润空间,"私域流量"应运而生。

2020年被认为是私域元年,历经2年时间的沉淀,C端在私域落地方面如火如荼,随着企微的大力推广,一批SaaS企业开始入局私域构建私域工具,相关的不相关的企业纷纷都想分一杯羹。多数企业仍在探路阶段,并且仅围绕B2C业务构建私域。腾讯的增长水轮模型一出,伴随着组织变革、运营模式的颠覆,一系列阶段实践成果都颇有成效,唯独B2B业务端的私域似乎才刚开始。

与C端不同的是,B端公域流量本身就是存量市场。公域流量中也只是为了寻找“存量”。不同于传统的C端业务更依赖于品牌/资源,B端的流量更依赖于“人情”,关系价值感更强,企业通过BBAT及其他小渠道挖掘价值洼地的过程中,也是为了寻找机会建立信任关系,这样的精力、效率其实都是有限的,并且这些企业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本质上就是存量的竞争。

并且B端流量有如下限制:

·公域SEO/SEM/信息流等效果有限

·公域流量偏向于直接获取销售线索,且成本与市场竞争直接相关

·渠道推广模式的管理成本高、难度大

通常厂商们在拿到这部分流量之后,市场和运营、销售人员都是想尽可能性去提高转化率,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信任建立的过程。

因此B端的私域流量可以这么来定义,将公域流量(投放、自拓、渠道、转介绍等)获得的“用户”转接到私域(小程序、官网、企微、公众号、视频号等)上,通过全流程的深度服务,构建信任关系,最终实现全流程LTV提升的过程。

《跨越鸿沟》一书中将产品引入市场的不同阶段的角色分为创新者、早期接受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落后者等不同的阶段。用在SaaS工具的私域逻辑上,厂商企业就是创新者,而我们是需要不断通过运营去提高早起接受者(敢于尝试新工具)到早期大众(意识觉醒较快者)的比例。对于B端来说,其实私域无外乎有三个作用:

·多触点与用户沟通,缩短用户决策周期

·提高付费转化率及交叉付费率摊薄获客成本

·从接触客户开始进行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挖掘